政府信息公开

苍溪县农业农村局关于推介发布2019—2020年度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发布机构:苍溪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 2020-01-20 字体: [ ]

各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局属各单位: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川农业函〔2019〕926号文件、广元市农业农村局广农函〔2019〕235号文件推介发布的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我局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结合我县实际,遴选了15项农业主推技术,现予以推介发布。

请相关单位高度重视,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技术需求,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等的示范展示和引领带动作用,组织专家、农技人员开展主推技术示范推广和指导培训,引导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附件:1.苍溪县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推介汇总表

2.苍溪县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规范


苍溪县农业农村局

2020年1月17日


附件1

2019—2020年度农业主推技术推介汇总表

类别

序号

技术名称

1

优质杂交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2

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3

油菜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4

蔬菜避雨栽培技术

5

大棚草莓绿色防控技术

6

猕猴桃轻简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7

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

8

标准化规模猪场设计和肉猪阶段性无抗养殖技术

9

剑门关土鸡标准化养殖配套技术

10

肉用山羊养殖综合配套技术

11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A.稻鱼共作,B.稻鳖共作,C.稻鳅共作,D.稻虾共作,E.稻鸭鱼综合种养)

12

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A.池塘高效增氧技术,B.淡水池塘养殖水质工程化调控技术,C.池塘微生态制剂水质调控技术,D.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13

冬水稻田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

14

秸秆高温好氧发酵生产商品有机肥料技术

15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



附件2

2019—2020年度农业主推技术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  种植业技术


一、优质杂交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我国西南地区水稻常年播种面积444.82万hm2,总产量3121.4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16%,杂交籼稻占该区域80%以上。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人们对优质绿色大米的需求愈加迫切。近年来,西南稻区先后选育或引进筛选出了宜香优2115、川优6203、德优4727、宜香4245、旌优华珍、隆两优534等品质产量俱佳的优良杂交稻品种。

但西南“稻强米弱”、“杂交稻米不好吃”、“优质不优价”等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和四川省产业体系水稻创新团队等项目,系统研究了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和调控技术,明确了优质杂交稻提质增效的关键栽培环节,按广义绿色生产的要求,形成了一套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在四川稻区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发挥了优质杂交稻品种的优质潜力,打造了一批优质稻米品牌,促进了贫困地区的产业脱贫,推动了优质稻绿色栽培的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四川大面积示范应用了5年时间,《优质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入选2018年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作为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核心技术,在大邑县、射洪县、荣县等10个县(市、区)建立了万亩示范基地10个。同时,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西南稻区优质丰产高效杂交籼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的主推技术,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年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

3.提质增效情况。本技术示范推广中,通过选用宜香优2115、川优6203、德优4727、宜香4245、旌优华珍、隆两优534、天优华占等优质稻品种,采用低成本简化育秧、减穴稳苗栽插、规律性适期减量施肥、稻鸭共作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降低成本10%左右,增产5%—10%,特别是生产的品牌稻米,单价8—40元/kg。如与乐山惠田米业公司合作,四川省乐山市的种植基地实施前(2015年)稻谷收购价每公斤3元,实施后的2016年提升到每公斤3.6元,2017和2018年继续上升到每公斤4.2元,较市场价格高出60%,农户稻谷收益以每年递增15%的速度上涨。同时,惠田米业品牌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青睐,比同类型大米价格高20%以上,通过“大米企业+优质品牌+生产基地+订单生产”的高效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米业公司、种植大户和消费者共赢的局面。

4.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2018年被遴选为了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同时,被选为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技术协同推广试点》项目推广重大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西部水稻多元化种植水肥耦合与肥药精准减量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四川水稻多元复合种植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的主推技术。支撑该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建议《关于推进四川水稻生产绿色发展的建议》于2018年10月22日得到了四川省委常委曲木史哈的批示。

以“优质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为主要配套技术的成果《高抗优质超级稻恢复系雅恢2115的创制与应用》获得了201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8年度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科技奖。

(二)技术要点

1.选择优质杂交稻品种。当前优质杂交稻生产最大的问题是品种混收混贮混加工现象严重。因此,在品种选择时,应选择外观和口感食味受到市场认同的优质杂交稻品种。在同一区域,应选择单一品种或粒型、直链淀粉和食味差异较小的少数几个品种,实现优质杂交稻规模化生产,单类型品种收购、储藏和加工,保证稻米产品的质量持续稳定。

2.治理稻田生态环境。加强稻田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稻田生态系统。提高养殖户粪便再利用技术,禁止直接排放;强化生活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防止稻田系统间接污染;加强环境管理,公共沟渠、河道集中拦截打捞,实现水岸与灌溉入口无垃圾堆、水面无漂浮物。联合农民、种粮大户清理自家田边、沟渠边的农膜、农药包装物、育秧盘、秸秆、杂草等农业垃圾,消除有害生物滋生的环境。

3.调节优质播种移栽期。籼型优质杂交稻品质形成的最佳籽粒灌浆结实期日均气温为23—27℃。根据品种生育期,合理选择前茬并适当调整播栽期,避开灌浆结实期高温。在栽植方式方面,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的适宜栽植方式为无纺布育秧机插,而难以规模集中和不具备机械化条件的区域,可采取旱育秧手插或抛栽,也可采用湿润育秧手插。平原区,品质产量俱佳的抽穗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以此为标准调节播栽期;丘陵区依据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逐步实现“中稻迟栽”,将优质杂交稻的抽穗期调节到8月上中旬,成熟收获期调节至9月中下旬;川南冬水田稻区,因高温持续时间长,宜早播早栽,头季稻收获中等品质稻米,再生稻季灌浆期间气温回落至25℃左右,收获高等级优质稻米。

4.减穴健株稀植。按“减穴不减苗”的思路,扩大栽插行距或穴距,为植株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和提高品质的群体生境条件,同时也为栽培管理提供作业通道,为稻鸭(鱼)共作中鸭(鱼)的活动提供空间。综合考虑优质高产兼顾的预期穗数、品种主茎总叶数、伸长节间数、分蘖发生率、移栽秧苗叶龄、带蘖多少,按叶蘖同伸规则计算表明,优质杂交稻人工栽插适龄带蘖秧苗22.5—30万株/hm2为宜,按行距33.3 cm、穴距20—25 cm进行浅插或定抛,每公顷栽植12—15万穴,穴栽(抛)基本符合叶蘖同伸的健壮秧苗2株。机械栽插的基本苗以45—60万株/hm2为宜,行距30 cm,穴距由原来的14—16 cm扩大至 20—25 cm,每穴苗数3—5苗,在稳产优质的基础上,还可提高栽插效率,减少漏插率,节省补苗人工成本。

5.系统高效营养管理。采用前作秸秆全量机械翻埋还田,改良稻田土壤结构,平衡土壤矿质营养元素,但秸秆分解的有机酸易对水稻造成毒害,也会与植株争氮,导致坐蔸。因此,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需要增加氮肥前期比例,基蘖肥、穗肥比以7:3为宜,同时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促进秸秆分解。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肥料。化学肥料施用宜选用环境友好型肥料,如多肽尿素、包膜缓控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肥料用量降低20%以上,纯N为120—150 kg/hm2,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N : P2O5 : K2O为2:1:1,并配施硅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增强植株抗性。钾肥施用采用中移技术,即在主茎拔节期施K2O 60—75 kg/hm2,既能塑造粗壮抗倒的茎秆和挺拔坚韧的叶姿,又利于籽粒灌浆和稻米品质改善。

6.清洁水质富氧灌溉和稻田生物多样化。利用河流、水库和蓄水池的无污染水源灌溉,灌溉时在出水口安装去污装置,去除随灌溉水带入的垃圾。因地制宜发展稻鸭共作、稻渔共作等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丰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强系统抗逆能力。秧苗移栽后浅水勤灌,群体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90%时开始晒田,拔节时复浅水施促花肥,之后继续晒田至二次枝梗原基分化。之后,对于稻鸭共作田块,保持10—20cm水层,便于鸭子活动。对于水稻单作田块,从幼穗颖花原基分化期到抽穗后25 d左右,以浅水层和湿润交替灌溉为主,既不能长期干旱,也不要长期保持水层,避免土壤再次恢复到陷脚状态。抽穗后25 d到成熟,以湿润为主,养根保叶,确保品质产量协同提高。

7.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着眼优质稻米质量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病虫草害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赖单一化学农药防治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在选用抗病优质品种和前述减穴健株、降低肥料施用量、稻田生物多样化等农业措施基础上,通过理化诱控、驱避技术、生物防治等,结合当地病虫测报和田间观测调查,选用生物源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利用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精准施药防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杂草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8.注重品牌建设。发掘独特的稻作文化,做强、做大优质稻米品牌,建立完善的监测溯源体系,从区域布局、品种选用、栽培技术运用,到生产加工,全方位进行优质稻米管控,提高优质稻米品牌区分度和辨识度,强化稻米品牌营销和宣贯维护,提升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实现质名相符、优质优价。

(三)适宜区域

四川无污染的杂交稻生产区域。

(四)注意事项

无。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四川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任万军,陈勇

联系电话:028—86290866

电子邮件:rwjun@163.com,26440609@qq.com

2.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公平农科路200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张帆,沈超

电子邮件:zf2606@163.com

3.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成都市武侯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周虹

电子邮件:scnj@vip.163.com

4.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组

联系人:任万军,周虹, 张帆

二、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以水稻为中心,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根据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和稻田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辅以科学、合理、安全使用药剂防治病虫害,达到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确保水稻生产安全、稻谷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增产增效。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成熟度高,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已在四川省稻区年推广1000多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项技术对水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稻曲病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效可达90%以上,能实现增加水稻产量10%左右,每亩可减少农药施用3—4次,减少农药使用量30%—40%,稻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产的稻谷质量安全。

4.技术获奖情况。四川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推广2013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农业防治

(1)品种选择。因地制宜,选用经过国家和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优质、高产并具有良好抗逆性的品种。

(2)稻草与种子处理。选用无病田留种,彻底处理病稻草,不用带菌稻草拴捆秧苗。浸种前晒种,并用温汤、石灰水、沼液或多抗霉素浸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

(3)播种与合理稀植。床土用田园土和腐熟农家肥配制成优质营养土,均匀播撒。

(4)带药移栽。秧苗移栽前7—10天选用植物诱导免疫剂喷雾;秧苗移栽前3—5天选用三环唑或咪鲜胺加四氯虫酰胺或氯虫苯甲酰胺混合施用,预防本田叶瘟,防治水稻螟虫等。

2.生态控制。

(1)在稻区周围周边、沟渠种植野稗、马塘、游草等害虫嗜食的诱集植物,形成隔离带;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

(2)改变农事操作,采用提前育秧、早栽早插等措施,避开病虫危害。

3.生物防治。

(1)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保护和利用青蛙、蜘蛛等有益生物。

(2)稻田养鸭。在秧苗栽插返青时,按每亩放养10—15只雏鸭,野放田间,至水稻灌浆时收回。利用鸭子取食稻株中下部螟虫、稻飞虱、叶蝉、纹枯病菌核、福寿螺和田螺幼螺以及杂草等有害生物。

(3)人工释放赤眼蜂。于二化螟越冬代蛾高峰期和稻纵卷叶螟迁入代蛾高峰期开始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头/亩。

(4)性诱剂诱杀。分别在水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越冬代成虫羽化前5—7天(水稻育秧后揭膜前)、一代成虫羽化前5—7天和二代成虫羽化前5—7天,按田间平均每亩放置1套性诱器诱杀螟蛾。

(5)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水稻破口期喷洒井冈霉素、纹曲宁等生物农药控制穗颈瘟、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选用Bt等生物农药控制害虫。

4.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按30亩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趋光性害虫。从二化螟成虫始见开始开灯,至当年水稻生育期二化螟成虫终见止关灯。

(2)人工除害。对发生较轻且危害中心明显及有假死习性的病虫,采用人工拔除或捕杀的方法,铲除中心病(虫)株。

5.药剂防治。

(1)稻瘟病。在秧田发病初期、本田发现发病中心或叶上有急性型病斑时,每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5—30克兑水50kg喷雾;预防穗颈瘟掌握在破口初期,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50kg喷雾。

(2)纹枯病。当病丛率达15—20%时,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ml或2.5%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纹曲宁)水剂250ml兑水50公斤喷雾。

(3)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5—7天,每亩用2.5%纹曲宁300—350ml或5%井冈霉素水剂300—350ml 兑水50公斤喷雾。

(4)螟虫。当二化螟枯鞘丛率达10%或枯鞘株率达5%时,亩用95%Bt可溶粉50克或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克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ml兑水50公斤喷雾。

(5)稻飞虱。当百丛虫量达1500—2000头时,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褐飞虱禁用)3000倍液喷雾。

(三)适宜区域

适用全省水稻产区。

(四)注意事项

注重搞好技术试验,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实行大推广。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祠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田卉、徐翔、马利、杨淞杰

联系电话:028—85513437、85520507

电子信箱:sichuanipm@163.com

三、油菜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油菜生产上施肥过量、肥料利用率不高,农药品种选择、施药时间不科学和喷施过量,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等突出问题,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和适度规模化生产目标,提出以“肥料高效利用品种、种子包衣、开沟排湿、直播增密、有机水溶肥、油菜专用配方肥、有机替减、稻草覆盖抑草、绿色防控、分段机收”为核心的稻田油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该技术较育苗移栽节省育苗、移栽、人工脱粒等用工,减少了化肥农药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对油菜绿色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6—2019年,该技术在川西平原、川中丘陵油菜生产区域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3.提质增效情况。化肥减量10%以上,农药减量5%以上,根肿病及菌核病综合防控效果达80%以上,油菜籽亩均增产3%以上,生产效率提高3倍以上,亩均节本增效100元以上。

4.技术获奖情况。“四川油菜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均荣获201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播前准备。水稻收获后及时开沟排湿,厢宽3—5米,沟深0.2—0.3米。

2.品种选择。选用肥料高效利用、株型紧凑、分枝部位高、抗倒性好、抗裂角的双低油菜品种。如:川油36、德喜油1000、川油81、川油82、川油71、德新油88、华海油1号、蓉油18等。

3.种子处理。种子清选,采用油菜种子包衣剂GZ1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利配方药剂)进行种子包衣,风干后播种。

4.施足底肥。选用油菜专用配方肥(含硼,N:P:K=1:0.5:0.5),亩施40—50公斤。

5.浅耕机械适期播种。选择浅耕精播施肥联合播种机或浅耕精量油菜直播机,适时机直播,每亩用种200—300克;根肿病发病严重区域宜在10月15日前后播种,以降低根肿病发病率;播种后亩用50%乙草胺30ml封闭式除草剂进行芽前表土喷雾,封闭除草或稻草覆盖。

6.病虫草害绿色防控。苗期适期喷药防治地下害虫,初花期用无人植保机混合喷施咪鲜胺、异菌脲、速乐硼、磷酸二氢钾,一促多防。

7.科学田管。适时适当间苗补苗,合理追肥。

8.适时收获。当整株75%—80%以上角果呈枇杷黄、籽粒转变为红褐色时,人工或选用油菜割晒机于早、晚或阴天割晒,田间晾晒4—5天后采用捡拾机捡拾脱粒;秸秆全量粉碎还田。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于四川及长江流域类似油菜产区。

(四)注意事项

一是稻田要开沟排湿防渍害;二是适时直播,合理密植;三是把握油菜病虫害防治时期,提高药剂防治效率。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外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刘定辉,陈红琳、薛晓斌、覃海燕

电话:028—84504879

电子邮箱:dinghuiliu@163.com、chenhl0107@163.com

四、蔬菜避雨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避雨栽培技术是指在植物冠层顶部覆盖薄膜等透明覆盖物遮挡雨水,同时又保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满足植株正常生长的生产管控技术。针对我省 5—10 月期间高温高湿多雨,蔬菜生产病虫害危害严重,农药用量过多,产量低而不稳,产品品质差,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研究集成了多功能设施大棚(兼顾冬季保温、夏季避雨、同时便于机械耕整作业等因素)和中小拱棚避雨设施技术。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1—2018年在盆地及丘陵示范推广,该技术能有效减轻蔬菜生产过程中病害发生,减少农药施用量,提高产品品质及质量安全水平,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3.提质增效情况。避雨栽培与传统的露地栽培相比,蔬菜采收期延长21—56天,主要病害降低54.6%—96.5%,产品质量安全性提高,增产26.9%—65.5%,实现稳产高产,亩节本增收1200元以上,效益显著。

4.技术获奖情况。以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获得201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避雨设施构建。多功能避雨设施棚建设:冬保温、夏避雨多功能单体棚建设建议参数为:大棚宽8米,长40—50米,顶高3.5—3.6米;两侧肩高1.8—2.0米;大棚双推门宽1.2米*高2.2米*2扇;设置剪力撑和斜拉撑;大棚顶左侧/右侧(背风向)距棚顶1.6—1.8米处往下开1.2米宽的放风卷膜带并附加防虫网。视各区域风力、雪载能力选择大棚钢管材质¢25—32,壁厚1.5—2.0 毫米。避雨设施在夏秋季应四周通风良好、环境调控能力强。

小拱棚避雨设施建设建议参数为:棚宽度1.4—1.6米,棚顶高0.8—1.2米,拱间距0.8米,视风力情况每1—2米一根压膜线,棚膜两侧能上下收放便于管理和通风。拱杆材料选择多年生竹片或能达到相同拱形的材料。避雨设施棚在夏秋季应四周通风良好、环境调控能力强。

设施覆盖物的要求:多功能大棚覆盖物应选择8—10丝膜,小拱棚覆盖物选择3—4丝无滴膜。棚膜透光率应在85%以上,防雾防流滴性好。棚膜2年更换或清洗,增加透光性。

2.避雨时段。5—10月雨水较多季节。

3.蔬菜种类选择。宜选择设施栽培对温光敏感性不强的品种,番茄、辣椒、黄瓜、生姜、芦笋、油麦菜等蔬菜避雨效果好;中小棚避雨设施只适宜矮秆作物。

(三)适宜区域。四川蔬菜主产区及夏秋季降雨量相似的我国南方地区。

(四)注意事项。

1.夏秋高温季节注意加强四周通风降温,防治作物徒长及高温障碍;

2.大风来之前关闭大棚防止风灾。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居寺路 20 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唐 丽 张泽锦

联系电话:028—84504836

电子邮箱:tangli—999@163.com

2.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大街 4 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吴传秀、刘 娟、杜晓荣

联系电话: 028—85505088、85505537

电子邮箱:scsyyzz@163.com

五、大棚草莓绿色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大棚草莓由于连作和环境封闭,病原物极易繁殖和积累,炭疽病、白粉病和灰霉病等病害日益严重,以及根结线虫病、黄萎病、枯萎病、疫病等连作病害,成为设施草莓生产的主要障碍。四川在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方面与国外草莓生产大国还存在很大差距,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研究比较薄弱,缺乏高效的、低风险的、可操作性强的、系统的技术体系,大面积草莓种植几乎全靠施农药来保障正常生长。本技术将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应用于冬草莓栽培上,既可提供一套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治方案,生产出绿色、安全、无公害的草莓鲜果,又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土传病害、减少畸形果,不仅能产出绿色草莓产品,促进农民增收,还能减少农药使用,促进农业生态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四川简阳、双流、崇州、大邑、邛崃等地示范应用。

3.增产增效情况。根据在不同示范区的生产应用统计,该技术模式平均增产草莓5.32%,最高达8.40%,同时减少40%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土传病害40%左右,减少畸形果30%左右,减少农药用量、改良土壤,减轻了环境污染,每亩增收300元以上,社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应显著。

(二)技术要点

1.品种筛选。拟选用高产、早熟、果实硬度高、耐储运,较抗炭疽病、灰霉病、红蜘蛛的品种,如红颜等在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种苗选用组培脱毒苗,或采用三级育苗体系繁育的无病毒苗,苗龄40—60d,4叶1心,无病虫,根系完整。

2.大棚建造。大棚朝向宜东西走向,前坡角度30—35度。前坡面的形状以拱圆形为好,这样既能解决南端低矮不便草莓生长及操作问题 又因弧度大于斜面角,从而增加了光线的透射;大棚跨度15m,屋脊高度控制在6 m,坡度20°—25°下弦高度3.6m以下为宜;大棚骨架以轻钢管材为主,膜选择聚乙烯流滴膜。

3.栽培管理措施。采用高垄双行定植关键技术,按夏草莓生产技术规程进行肥水管理。发现病株、叶、果,及时清除烧毁或深埋。收获后深耕借助自然条件,如低温、太阳紫外线等,杀死一部分土传病害;深耕后利用太阳热进行土壤消毒;合理轮作。

4.病虫害绿色防治。

4.1生物防治炭疽病。大棚草莓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和定植期,结果期很少发生。采用广谱性真菌如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和寡雄腐霉菌浸根处理。

4.2 生物防治白粉病。大棚草莓白粉病在定植后开始进入花蕾期和春后发病普遍。据此我们在定植成苗后开始预防白粉病,并根据实际苗情开展防治措施。采用广谱性真菌如芽孢杆菌、木霉菌和寡雄腐霉菌进行叶面喷施处理。

4.3生物防治灰霉病。大棚草莓灰霉病发病初期常在开花结果期和气温回升后开始蔓延。据此我们在花期前开始预防灰霉病,根据实际苗情开展防治措施。采用多抗霉素水剂、武夷菌素水剂、木霉菌等进行叶面喷施处理。

4.4利用天敌捕食螨防治红蜘蛛。红蜘蛛是危害草莓的重要害虫,常在开花挂果期对草莓的品质和产量威胁很大。采用红蜘蛛的天敌扑食螨来防治。

4.5利用色板防治蚜虫、蓟马。蚜虫和蓟马对草莓的危害非常大,利用二者对黄色、蓝色的趋向性,在大棚内放置黄色和蓝色粘虫板诱杀成虫。

4.6利用性诱剂诱杀斜纹夜蛾。斜纹夜蛾是大棚草莓的主要虫害之一,采用性诱剂诱杀斜纹夜蛾。

(三)适宜区域

四川草莓主产区

(四)注意事项

多种菌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重复使用同一种菌剂。

(五)依托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农科路200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秦燕、赵永康、殷丽琴、文勇

联系电话:028—82746572

电子邮箱:qinyan33@163.com

六、猕猴桃轻简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猕猴桃是我省极具竞争力的优势特色水果之一。2018年,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75万亩,产量42万吨,产值近80亿元。但猕猴桃种植成本高、用工量大是业界共识。据统计,从改土建园到第三年初投产,每亩需投入1.5万元以上,而投产后每年拉枝绑蔓、疏花疏果、人工授粉、套袋、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日常管理工作需付出劳动力成本3000元/亩以上(比柑橘、桃等高出2000元/亩),这在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的今天,迫切需要轻简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以提振产业信心,助推产业升级。

针对上述问题,创新集成了“宽厢双行改土+容器嫁接苗定植+雄株集中配置+1216树形培养+机械化制粉授粉+生态控草保墒+肥水精准高效管理+病虫绿色防控”为核心的猕猴桃轻简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工效提高1倍,投产提早1—2年,优质果率提高20%,每年节省劳动力成本800元/亩以上,亩节本增效1500元以上。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研制颁布四川省地方标准“红阳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DB51/T 2096—2015)”和成都市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都江堰猕猴桃(DB5101/T 53—2019)”。2015年以来,核心技术在全省累计推广应用120余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植株生长快、投产提早1—2年,树形结构稳定、整形修剪工效提高50%,除草、授粉、施肥和喷药等人工成本降低800元/亩以上,全年不用除草剂、工效提高1倍,优质果率提高20%以上,亩节本增效1500元以上。

4.技术获奖情况。以该技术为重要支撑完成的科技成果“猕猴桃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201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技术要点

1.宽厢双行改土技术要点。全园撒施腐熟有机肥2t—4t,机械开深沟60cm以上,按双行距画线,开宽、深均为60cm—80cm沟,厢面成鱼脊背形后备苗木定植。

2.容器嫁接苗培育及定植技术要点。冬季或春季选用地径≥1.0cm实生苗,嫁接后栽植于盛有轻基质(草炭:珍珠岩:蛭石=2:1:1)的控根容器或美植袋中(直径≥20cm),夏季高温前后移栽到改好土的地块中。定植时,挖深、宽均40cm定植穴,每穴加入腐熟有机肥10kg+过磷酸钙肥1kg,与底土充分混匀后,苗木放入穴中。

3.雄株集中配置技术要点。一个主栽品种配置2个雄株品种(1个早2—3天,1个同步),雌雄比例为10—12:1,雄株集中成行或成块栽培。

4.1216丰产树形培养技术要点。

定植第一年:及时抹除基部砧木萌芽和嫁接口以上弱芽,选留1个粗壮品种芽,待其60cm长时扶蔓摘心,二次枝超出架面40cm时在架面以下30cm处重摘心,剪口附近选留2个粗壮芽培养成主蔓交叉上架。

定植第二年:及时抹除主蔓上过密芽、弱芽,每树选留16个侧蔓,每个侧蔓不摘心,花期疏除全部花蕾。冬季在粗度0.6cm处短截。

定植第三年及以后:每个侧蔓基部选留1个预备枝,每个预备枝不摘心且花期疏除其全部花蕾,侧蔓中上部结果枝于花前5—7天保留8—10片叶摘心。冬季在预备枝处对所有侧蔓进行回缩,并对预备枝进行短截,剪口粗度≥0.6cm。

5.机械化制粉授粉技术要点。雄花露白时大量采集雄花,用花药脱粒装置快速获取花药,25—28℃恒温爆粉6h后过筛获得纯粉,按照石松粉:纯花粉=8:1混匀后,用授粉枪喷授2次(每朵花只授1次)。

6.生态控草保墒技术要点。秋施基肥后,全园浇透水1次,树盘直径1m范围覆盖秸秆、松针等(厚度15cm),行间1m范围内人工播种紫云英、白三叶草或毛叶苕子,亩用草种1kg。

7.肥水精准高效管理技术要点。全园安装喷灌或滴灌或配置肥水药一体化机,6月底前,每株树施均衡型水溶肥200g—300g,分3—4次施入,每次肥液浓度3%以内,采果前每株树施高钾型水溶肥300g—500g,分3—4次施入,每次肥液浓度2%以内,采收后每株撒施腐熟有机肥10kg+均衡型复合肥1kg,浅翻。

8.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要点。冬季修剪后全园喷3°—5°石硫合剂,生长期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好萌芽前、花前、谢花后、套袋前、采前、采后等6个关键时期防控。

(三)适宜区域

适宜四川猕猴桃栽培区及类似生态区。

(四)注意事项

猕猴桃根系为肉质根,怕干怕湿,应注意土壤湿度调控。猕猴桃对Fe、Ca、Mg、B等中微量元素需求量大,应在施肥时结合土壤检测结果针对性补充。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涂美艳

联系电话:028—84504786

电子邮箱:95688237@qq.com

2.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祝进。联系电话:028—85505566

电子邮箱:19607349@qq.com

七、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溃疡病是严重威胁猕猴桃产业的重大病害,针对其传播途径多、防控难度大的情况,在猕猴桃生产全程中采用冬季保温、春季避雨、健康栽培、药剂辅助等措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流行,保障猕猴桃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全省多个猕猴桃主产区应用推广,其中苍溪县覆盖面积1300多亩、都江堰覆盖面积近1000亩。

3.提质增效情况。应用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一个生产季节可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3—4次,用量减少40%以上,产量比常规防治区增加70%以上。

4.技术获奖情况。由该技术作为溃疡病防控核心的项目,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类二等奖1项。

(二)技术要点

1.搭建新型保温避雨大棚。9月采果后,搭建“模块化绳钢避雨棚”为猕猴桃提供稳定的生长小气候环境,冬季保温防冻、春季避雨恒温,同时阻隔病原菌随风雨、昆虫传播扩散。

(1)顶高5m、肩高3m,“人”字形棚顶;

(2)大棚四周挂40目防虫网;

2.清洁园区。11月中旬前修剪猕猴桃树枝条,带出果园集中销毁或者深埋,全园喷施溃疡病杀菌剂,树干用液态膜刷白。

3.植株健康管理。

(1)免疫诱抗:在猕猴桃园喷施免疫诱抗剂,增加树体抗逆能力。

(2)肥水管理:萌芽期施用高氮萌芽有机肥,同时喷施叶面肥;果实膨大期施用高钾、高钙有机肥配合微量元素,连续使用2次,间隔7—10天;采果后,施用高钾有机肥配合微量元素施用1次。

4.灯光诱控。每30—50亩猕猴桃园安装1台杀虫灯,灯离地面2.5—2.8米,3—8月每晚天黑后开灯、天亮后关灯,雨天不开灯。

5.科学用药。在果实采摘后7天内施用1次药剂;萌芽展叶期施用2次药剂,间隔7—10天。推荐使用植物源农药、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推荐选用超低容量喷雾器、静电喷雾器等高效施药器械,减少农药漂移和流失。

(三)适宜区域

适用省内猕猴桃园。

(四)注意事项

新型保温避雨大棚11月下旬前搭建完成;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花期慎用农药,防止产生药害;加重有机肥的使用量及占比。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 系 人:马利、尹勇、徐翔、田卉、杨淞杰

联系电话:028—85520507

电子信箱:sichuanipm@163.com


第二部分  畜牧业技术


八、标准化规模猪场设计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土地资源的紧缺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传统的散养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猪场建设,是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减少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控制畜禽养殖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为进一步推进四川省规模猪场标准化建设,使其在建设工艺上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编制了《规模猪场标准化建设工艺设计规范》(DB51/T1970—2015),该技术提供了大量猪场建设的详实数据及图纸,填补了四川省内标准化规模猪场建设无章可循的空白。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标准化规模猪场设计和肉猪阶段性无抗养殖技术自2014年以来采用边研发边组装集成边推广模式,现均已在四川省主要规模养殖场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技术成熟度高,为持续推进四川省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标准化规模猪场设计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猪场猪舍建设不规范,采光、通风及保温、降温条件差,设施设备规格不一、质量差,不利于饲养管理,仔猪存活率较低的缺点。参照本技术新建、改扩建的规模猪场母猪产活仔数11.58头,比传统猪场提高0.54头,节约饲料,商品猪料肉比降低0.09,70日龄仔猪存活率比传统猪场提高5.18个百分点;哺乳期仔猪存活率90%以上,保育期存活率95%以上,育肥期存活率98%以上。

(二)技术要点

1.猪场选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土地使用规划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供电稳定;粪污就地处理的,设计规模不超过周边配套土地粪污消纳能力。

2.根据猪场建设规模,对猪场各功能区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选用两点式或三点式生产模式。

3.猪场各功能区间距不少于50米,有防疫隔离带或围墙,并按地势高到低和常年主导风向布局办公区、生产区、废污处理区。

4.猪舍设计需满足猪场生产节律需求,本技术按“配种、妊娠、分娩、保育、生长育肥”五阶段工艺设计,各场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分娩舍、保育舍采用“全进全出”的单元式设计,并进行吊顶,其余猪舍也尽量采用“全进全出”设计。

5.猪舍圈栏内采用半漏缝或全漏缝地板,猪舍屋顶采用双层彩钢板(内夹10厘米厚泡沫),墙面材料根据各地情况选择,尽量用保温隔热材料。

6.参照标准中图集及各项参数进行猪舍设计、建设和设备选型、安装。

(三)适宜区域

四川全省范围推广。

(四)注意事项

标准化规模猪场设计技术专业性强,需加强相关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力度。肉猪阶段性无抗养殖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如养殖环境恶劣,猪舍环控参数如温湿度、通风换气、氨气浓度、粉尘污染等达不到要求会引起严重消化道及呼吸道疾病,慎用此技术;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有害生物如蚊虫、鼠害、苍蝇等不能有效控制会导致猪感染疾病亦慎用此技术。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7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何志平

联系电话:13628008202

电子邮箱:813674728@qq.com

九、剑门关土鸡标准化养殖配套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剑门关土鸡具备“土鸡血缘、山林放养、原粮饲喂、半年出栏”等特征。剑门关土鸡产业是广元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本项技术依托现代优质肉鸡生产技术,并结合传统剑门关土鸡饲养管理特点,集成了剑门关土鸡标准化养殖配套技术,并进行推广。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项技术在广元全域进行推广,推广示范成效显著。

(三)提质增收情况。商品鸡存活率提高9个百分点,饲料报酬提高6个百分点,用药成本降低20个百分点。

二.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择。广元灰鸡、广西瑶鸡、河南固始鸡或其他我国优良地方鸡品种(品系)以及其杂交的后代,羽毛颜色以红、灰、麻为主。

(二)放养技术

(1)放牧场修建。放牧场应根据面积大小建设适量的遮阳避雨棚或鸡舍,面积按地面平养8—10只/m2计算。放牧场应分区域划分为若干单元,用围栏隔开。

(2)放养密度。放牧密度每亩不超过60只。采取分批轮牧方式饲养的可以适当提高放牧密度。

(3)放养时间。放牧地休牧时间不得少于2个月。

(三)喂料管理。脱温鸡在放牧的基础上补饲五谷杂粮、菜叶等青绿饲料。

(四)出栏要点。出栏前35天停止用药。出栏日龄达180天以上。出栏前对照生产记录查验标识进行质量鉴定,并经检疫合格符合质量要求方可出栏。

三.适宜区域

广元市全域。

四.注意事项

做好废弃物终端处理,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五.技术依托单位

广元市畜牧种业管理站

联系地址:广元市利州区利州东路728号

联系人:唐友海

联系电话:0839—3304097

电子邮箱:329166749@qq.com

十、肉用山羊养殖综合配套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山羊经济价值高,羊肉鲜嫩味美,羊肉市场的需求逐渐加大,为肉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肉用山羊生产正在成为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四川已开始大面积推广舍饲养羊,随着这一新的饲养方式的出现,品种选择、饲料饲草搭配与供给、羊舍建筑、适度规模、疫病防治等一系列问题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将已取得的肉用山羊生产科研成果集成与组装配套,推广肉用山羊养殖综合配套技术。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本项目在四川金堂、荣县、富顺、仁寿、营山、嘉陵、南江、平昌、简阳、乐至、安岳、盐亭、会理、马边、沐川县实施。项目实施四年来,新增出栏肉羊92万余只,累计发展养羊示范户2649户,科学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大幅度地提高了四川肉用山羊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

3.提质增效情况。8月龄杂交羊胴体重达15kg,每只比本地山羊增加5kg以上,增加收入300元以上。

4.技术获奖情况。肉用山羊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示范项目获得2017年度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1.推广优良山羊品种及其经济杂交技术。推广品种:南江黄羊、川中黑山羊、简州大耳羊、波尔山羊、川南黑山羊等。

2.推广高床漏缝地板养羊技术。开展羊舍设计,制定羊舍修建标准。

3.推广粗饲料加工、青贮、饲料饲草调配技术和人工种草技术。秸秆饲料切成1.5—2 cm或打成草粉拌入配合料中饲喂,开展青粗饲料青贮,推广优良牧草种植,品种有一年生黑麦草、高丹草、墨西哥玉米等。

4.推广肉用山羊配合饲料及育肥补饲技术。肉用山羊出栏前3个月推广配合饲料进行育肥补饲。

5.推广适度规模养羊技术。示范户每户出栏肉羊80只以上。

6.推广山羊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山羊驱虫技术和主要疫病防治技术。

(三)适宜区域

四川农区及盆周山区。

(四)注意事项

推广地区按照羊生态适应性,注意羊品种的选择;选择羊群基础、羊舍条件较好的农户中进行配套技术的示范,逐步推广。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畜牧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17号

联 系 人:王小强、周光明

联系电话:(028)85542317、85592240

电子信箱:47467900@qq.com


第三部分  渔业技术

十一、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A.稻鱼共作技术

(一)技术概况

1.技术基本情况。以维护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运用生态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将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含水生植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使农业资源和能源能够得到多环节、多层次的综合利用,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2.提质增效情况。增产增效情况:在不减少水稻产量的情况下,每亩稻田增加水产品产量50-100千克。而且由于综合利用,可以减少一般稻谷生产的施肥和农药成本50-100元。

(二)技术要点

1.养鱼稻田的准备。按SC/T 1009的规定执行,开挖鱼沟、鱼凼,建好防逃设施。

2.水的管理。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深应保持在5厘米—10厘米;随水稻长高,鱼体长大,可加深至15厘米;收割稻穗后田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深在50厘米以上。

3.防逃。平时经常检查拦鱼栅、田埂有无漏洞,暴雨期间加强巡察,及时排洪、清除杂物。

(三)适宜区域

全省。

(四)注意事项

稻种宜选用抗病、防虫品种,减少使用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品种有扑虱灵、稻瘟灵、叶枯灵、多菌灵、井岗霉素。水稻施药前,先疏通鱼沟、鱼溜,加深田水至10厘米以上,粉剂趁早晨稻禾沾有露水时用喷料器喷,水剂宜在睛天露水干后喷雾器以雾状喷出,应把药喷洒在稻禾上。施药时间应掌握在阴天或下午5时后。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水产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 系 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2.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联系人:杜军

联系电话:028—87955508

B.稻鳖共作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稻鳖共作主要包括水稻田种稻的同时放养中华鳖模式和池塘养殖中华鳖的同时种植水稻两种模式。通过水稻与中华鳖的种养结合,中华鳖能摄食水稻病虫害,水稻又能将鳖的残饵及排泄物作为肥料吸收,不仅使得水稻的病虫害明显减少,提高了水稻产量,还改良了养殖环境,产出高品质的商品鳖,起到了养鳖稳粮增收的作用。同时,实行稻鳖生态共作,可以大幅度减少甚至完全不用除草剂、农药和化肥,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有效地节约了稻田资源投入,而且产出更大,不仅为市场供给了高质量的大米和水产品,更为农户带来了优质鳖、米创品牌、提高综合效益的巨大动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符合美丽中国和现代农业建设需求。

2.提质增效情况。稻鳖共作模式亩产水稻500千克以上,亩产商品鳖300千克,年平均亩效益6000元以上。其中,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近年来开展稻鳖共作模式,创建了“清溪牌”系列香米和花、乌鳖;2012年示范稻鳖共作模式1400余亩,最高亩产值达到32400元,亩利润达到13637元,综合经济效益比单种水稻(稻鳖轮作)和单养甲鱼提高了96%和88%。

(二)技术要点

1.种稻鳖池改造。每口池面积在10亩以上,池底泥土保持稻田原样,只平整不挖深。四周挖深30厘米,浇灌混凝土防漏防逃。上面采用砖砌水泥封面,地面墙高1.2米,能保持水位1米。进排水渠分设,进水渠在砖砌塘埂上作三面光渠道,排水口由PVC弯管控制水位,能排干池水,排灌方便。

2.稻田改造。以不破坏耕作层为前提,在稻田四周加固、夯实田埂,田埂截面近直角,并在内侧用水泥浇筑。或四围修筑堤埂,不渗水、不漏水。田埂或堤埂高度以0.8米—1米为宜,方便蓄水;顶面宽40厘米—60厘米。防止各稻田的养殖鳖相互间爬行混杂,影响科学饲养。若条件许可,进、排水水渠设在堤埂中间,并在稻田相对成两角的田埂上留有进排水口,方便排灌。进水口用60目的聚乙稀网布包扎;排水口处平坦且略低于田块其他部位,设一拦水阀门方便排水;并设聚乙烯网拦防止中华鳖逃脱。沟坑的开挖,养鳖稻田的沟坑的数量视稻田的面积大小确定,位置紧靠进水口的田角处或中间,形状呈长方形,面积控制在稻田总面积的10%之内,深度50 厘米—70 厘米。四周可用条石、砖或其他硬质材料和水泥护坡,沟坑埂高出稻田平面40 厘米—50 厘米。

3.水稻栽培技术。一般选用单季稻为好。中华鳖养殖过的田块较肥,水稻品种选择以水稻生育期偏早、耐肥抗倒性高、抗病虫能力强、且高产稳产的早熟晚粳稻品种为宜,尤其是生产高品质米且栽培上要求增施有机肥和钾肥的水稻品种为好。水稻应选择栽植分蘖数大的,比较壮实的秧苗,适时早栽;适宜插秧时间为4月底—5月中旬,10月底水稻收割,能实现有效避虫。

4.茬口安排。中华鳖放养时间茬口可以选择水稻种植之前或之后。如水稻亲鳖种养模式一般在5月初先插秧。5月中下旬放养亲鳖。水稻商品鳖种养模式分两种:先鳖后稻模式一般是并于4月上旬在鳖池中种植水稻(为防止鳖毁坏秧苗,预先将中华鳖圈养在坑内过冬),插秧株数为1株;先稻后鳖模式一般在5月底至6月上旬种植水稻,插秧株数为2株—3株;7月中上旬放养从温室转移出来的中华鳖;水稻稚鳖培育种养模式一般在6月下旬种植水稻,7月下旬放养当年培育的稚鳖。在水稻收割后到11月底不再投饲,准备冬眠。

5.生态鳖的养殖。一般水稻亲鳖种养模式亩放养数在200只左右,放养规格每只为0.4千克—0.5千克。水稻商品鳖种养模式亩放养数在600只左右,放养规格每只为0.2千克—0.4千克。水稻稚鳖培育种养模式放养当年孵化的幼鳖数可提高到1万只/亩。主要管理措施有:一是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干法清塘,清塘后表层土用拖拉机翻耕一次,曝晒消毒。二是科学投饲。日投饵一次,能节省饲料和减少病害发生。在饲料中添加新鲜鱼,提高商品鳖的品质。三是水质管理。采用冬季进水,在处理池中进行过滤消毒。平时少换水或不换水,防止病害传染和减少养殖污染。常年保持水位稳定,为鳖创造安定的环境。四是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塘两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勤记养殖日志,做好三项记录。

(三)注意事项

1.鳖病防治。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中华鳖放养前要用15 —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5分钟—20分钟,或用1.5%浓度食盐水浸浴10分钟。稚鳖放养时要注意茬口衔接技术,温差不宜过大,否则易患病。将经消毒处理的稚鳖连盆移至田水中,缓缓将盆倾斜,让鳖自行爬出,避免鳖体受伤。

2.水稻病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选用抗性品种,实施健身栽培、选择合理茬口、轮作倒茬、灾情期提升水位等措施做好防病工作。

3.防敌害。及时清除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驱赶鸟类。如有条件,设置防天敌网和诱虫灯。

(四)适宜区域

全省。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水产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 系 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2.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1611号

邮政编码 611731

联系人:杜军、周剑、刘光迅、李强、陈春娜、何斌

联系电话:028—87955015、87955069

2.四川省德阳市水产站

联系地址:德阳市长江东路188号

联系人:潘成清

联系电话:0838—2512259

3.德阳黄金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富新村24组

邮政编码:618000

联系人:陈文全

联系电话:13909027185

C.稻鳅共作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稻田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稻田养殖是种植业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是对陆生资源十分有效的复合利用。稻田共生生态系统,是建立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使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人为控制,建立了一个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鱼在系统中既起到肥田、除害的作用,又可以合理利用水田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它融种稻、养鱼、蓄水、增肥地力为一体,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具有明显的增水、增收、增粮、增鱼和节地、节肥、节工、节支的“四增四节”效益,在农村各产业中具有明显的效益优势。稻田养鱼不仅不会使稻谷产量受到影响,还会增加稻田稻谷产量。

2.提质增效情况。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综合资源,较单纯种稻具有明显的优势,平均亩产水产品50千克以上,单位面积稻谷可增产约10%,鱼米品质好,价值高,比单纯种植水稻效益可提高几倍甚至十几倍,综合生产效益突出。

(二)技术要点

1.稻田的基本条件。地势平坦,坡度小,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雨季不涝的田块;土质以保水力强的壤土为好,且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呈酸性或中性(pH值6.5—7),泥层以深20厘米为宜。稻田养殖面积不宜太大,3亩以内为宜,面积过大给生产上带来管理不便,投饵不均,起捕难度大,影响泥鳅产量。

2.水稻品种的选择。适应直播的品种应是耐肥力强,矮秆、抗倒伏、生长期长、高产优质、抗病性能好的品种,选择中稻或晚稻为宜。尽量避免在水稻生长季节施肥、撒药。

3.稻田工程改造。

(1)防逃工程。加固增高田坎,设置防逃板或防逃网,防逃板深入田泥20厘米以上,露出水面40厘米左右,或者用纱窗布沿四周围栏,纱窗布下端埋至硬土中,纱窗布上端高出水面15厘米—20厘米。在进出水口安装60 目以上的尼龙纱网两层,纱网夯入土中10厘米 以上,两层拦网起防逃作用。

(2)鱼沟和鱼凼建设工程。在田间开挖鱼沟,鱼沟可挖成“一”“十”“田”“井”字等形状,深宽各35厘米,鱼凼设在进排水口附近或田中央,做到沟沟、沟凼相通,不留死角。鱼凼的面积根据需要可以为长方形、圆形等,深40—60厘米,面积占稻田面积的3—5%,凼底可铺一层塑料板或者网片,方便捕捞。鱼凼、鱼沟的作用主要是可以用作泥鳅避暑防寒、施肥、用药的躲避场所,集中捕捞,还可以作为暂养池。

进排水系统。建设独立进排水系统,进水口要高于水面约20厘米,在田坎的另一端,进水口的对角处,设排水口和溢水口,这样在进水、排水和溢水时,能使养鳅池中形成水流,均匀流过稻田,并充分换掉池中的老水,增加池中的新水。排水口要与池底铺设的黏土层等高或稍高,并在进、出水口加设用尼龙网片或金属网片制成的防逃网,防止泥鳅逃逸,溢水口设置于排水口上方,也要设置防逃网。

4.稻田的结构形式。养鳅稻田的结构形式目前有4种,沟凼式,田塘式、沟垄式和流水沟式。我省稻田养殖主要采取的模式是沟凼式。

(1)沟凼式。在稻田中挖鱼沟、鱼凼,作为鱼的主要栖息场所,一般按“井”字、“十”字等形挖掘。鱼沟要求分布均匀,四通八达,有利于泥鳅的生长,宽35厘米,深20—30厘米,鱼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10%。

(2)田塘式。田塘式是在稻田内部或外部低洼处,开挖鱼塘,鱼塘与稻田沟沟相通,沟宽、沟深均为50厘米,鱼塘深1—1.5米,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鳅在田、塘之间自由活动。

(3)沟垄式。将稻田周围的鱼沟挖宽挖深,田中间也间隔一定距离挖宽深沟,所有深沟都通鱼凼,鳅可在田中自由的活动。

(4)流水沟式。在田的一侧开挖占总面积5%左右的鱼凼,挨着鱼凼开挖水沟,围绕田的四周,在鱼凼另一端水沟与鱼凼相通,田中间间隔一定距离开挖数条水沟,均与围沟相通,形成活的循环水体。

5.施肥与消毒。在放种前进行消毒。用生石灰25—30千克对水全田泼洒。插秧前施足腐熟的有机粪肥做底肥。每亩施猪、牛粪100—200千克,繁殖培育天然饵料,促进泥鳅摄食生长。

6.苗种放养。

(1)放养时间。在早中稻插秧完后即可放苗。一般选择在晴天的下午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防止损伤鱼体。

(2)放苗方法。

稻鱼同养模式:一般在插秧后放养鳅种,单季稻放养时间宜在第一 次除草后放养;双季稻放养时间宜在晚稻插秧后放养,3—5鳅苗放养密度为1—1.5万尾/亩,规格均一度要好。

稻鳅轮作模式:在早稻收割后,晒田3—4 天,每亩撒米糠、菜籽饼150千克,第二天施禽畜粪肥200千克。施肥后,暴晒3—4 天,使其腐烂分解,一周后,天然生物饵料比较充足时,放苗。

(3)苗种消毒。鳅苗在下池前要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杀灭鳅苗体表的病原生物,并使泥鳅苗处于应激状态,分泌大量黏液,下池后能防止池中病原生物的侵袭。鱼体消毒的方法是:先将鳅苗集中在一个大容器中,用3%—5%的食盐水或者8毫克/升—10毫克/升(毫克/升) 的漂白粉溶液浸洗鳅苗10—15分,捞起后再用清水浸泡10分左右,然后再放入养鳅池中,具体的消毒时间视鳅苗的反映情况灵活掌握。放苗时要注意将有病有伤的鳅苗捞出,防止被病菌感染,并使病原扩散,污染水体,引发鱼病。

(4)放养密度。视鳅苗的规格、鳅池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鳅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水源条件好,饲养水平高,则可适当多放。一般的放养密度为:规格3—4厘米/尾,放养密度为15—20尾/m2;5—6厘米/尾的鳅苗,放养密度为10—15尾/m2;规格6—8厘米/尾的鳅苗,放养密度一般为每10尾/m2。

7.日常管理。

(1)施肥。晒田翻耕后,放苗前一周左右,在鱼凼底部铺设10厘米左右的有机肥,上铺稻草10厘米,其上再铺泥土10厘米,作为基肥,培育浮游生物。畜禽粪肥肥效慢,肥效长,对泥鳅无影响,还可以减少日后施肥量,一次性施足1000千克以上。

(2)施药。一是先将稻田喷施1/2,剩余的1/2隔一天再喷施。二是喷雾时,喷嘴必须朝上,让药液尽量喷在稻叶和叶茎上,千万不要泼洒和撒施。施药时间:阴天或晴天的下午4时左右。施药前必须准备好加水设备以防泥鳅中毒后能及时加水,施药后要勤观察、勤巡田,发现泥鳅出现昏迷、迟钝的现象,要立即加注新水或将其及时捕捞上来,集中放入活水中,待其恢复正常后再放入稻田。

在兼顾泥鳅与稻谷两者的基础上,应注意:

少施或不施农药,尽量使用物理方法杀虫(杀虫灯等)或生物农药,严禁施剧毒农药,用药时加深水位;分批下药,切忌将农药直接投入水中,应将其喷在稻叶上,在稻叶干后,露水干前喷洒效果最好;晒田要把泥鳅赶到鱼凼,要始终保持鱼凼有水。

(3)饲料投喂。一般以稻田施肥后的天然饵料为食,再适当投喂一些米糠、蚕蛹、畜禽内脏等,一天投2次,早上和傍晚各一次。鳅苗在下田后5—7天不投喂饲料,之后每隔3—4天投喂米糠、麦麸、各种饼粕粉料的混合物、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田中泥鳅总重量的 3%—5%;具体投喂量应结合水温的高低和泥鳅的吃食情况灵活掌握。到1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便可减投或停止投喂。在饲养期间,还应定期将小杂鱼、动物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磨成浆投喂。

(4)水质管理。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耐肥水,但是如果水质恶化严重,不仅影响泥鳅的生长,而且还会引发疾病。饲养泥鳅的水要保持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溶氧要保持2毫克/升以上,pH值保持在6.5—7.5(一般池塘养殖时间长了均呈酸性,主要是氨氮含量增高, NH4+)。

(5)防逃管理。泥鳅善逃,当进排水口的防逃网片破损,或池壁崩塌有裂缝外通时,泥鳅便会随水流逃逸,甚至可以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另外在下雨时,要防止溢水口堵塞,发生漫田逃鳅。

(6)防病管理。高温季节定期加注新水,换掉老水,每半月一次。当水质恶化严重时,应定期用生石灰在鱼凼鱼沟泼洒,消毒,调控水质。

(7)防生物敌害。在田埂四周外侧用网片、塑料薄膜等材料埋设防敌害(蛇、蛙等)设备,高度以青蛙跳不过为宜,一般为1m左右。到育苗后期在稻田上方还要架设用丝线等材料制作的防鸟网或者树立稻草人。

(8)水草移植。由于泥鳅苗种比较娇嫩,出膜后游动能力很差,所以在环沟中应当布置一些水草供泥鳅苗种下塘时附着栖息,同时水草还可用以净化水质。水草一般选用苦草、轮叶藻等,移植面积约占养殖面积的10%左右。如果水草过多生长,要及时捞除。水草移植时要用漂白粉消毒,杀死水草上粘附的鱼、蛙卵和水蛭等敌害生物以及病原体。

8.泥鳅的捕捞。

(1)笼捕。一是在编织的鳅笼中放诱饵捕捉;二是将塑料盆用聚乙烯密眼网片把盆口密封,盆内置放诱饵,在盆正中的位置开1厘米大的2—3个小洞供泥鳅进入而捕捉。

(2)冲水捕捉。采取在稻田的进水口缓慢进水,而在出水口设置好接泥鳅的网箱,打开出水口让泥鳅随水流慢慢进入网箱而起捕。

(3)干田捕捉。排干稻田水,捕捉泥鳅。

(三)适宜区域

全省。

(四)注意事项

1.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适宜规模化发展,集中连片,方能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2.做好进排水设施改造,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3.泥鳅有增高加固田坎,防逃网要深挖,防止泥鳅逃逸。

4.注重鱼米品牌打造和价值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1611号

邮政编码:611731

联系人:杜军、赵刚、刘亚、周剑

联系电话:028—87955508

2.四川省水产局推广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系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3.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联系人:杜宗君

联系电话:13981603562

4.内江市水产渔政局

联系人:唐卫军

联系电话:13990525365

D.稻虾共作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通过适当的稻田改造工程,营造出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和小龙虾生态繁育,提高稻田种养效益。该技术成果鉴定号:鄂科鉴字[2013]30069006。

2.提质增效情况。每亩可产小龙虾100—150千克,亩新增效益可达1000元。

(二)技术要点

1.选择地势低、保水性好的稻田,面积10—50亩;

2.田埂加宽加高加固,开挖稻田环沟,移栽水草,栽植面积10%左右;

3.清明前每亩可投放活螺丝螺蛳100—200千克;

4.9月下旬,亩放养规格30克/只左右的亲虾15—25千克,雌雄比例2:1。4月下旬,每亩补放规格250—500只/千克的幼虾1.0—1.5万只;

5.适时调控水位,保持水中肥度。3月下旬至5月中旬加大投喂,如菜饼、豆渣、大豆、螺肉、蚌肉、莴苣叶、黑麦草等。实行轮捕轮放,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

(三)适宜区域

全省各地的低洼稻田。

(四)注意事项

在小龙虾生长季节要加强投喂,否则会严重影响小龙虾的产量和规格。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1611号

邮政编码: 611731

联系人:杜军、龚全、何斌、赖建生

联系电话:028—87955508、0831—8270043

2.四川省水产局推广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系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3.内江市水产渔政局

联系人:周武能

联系电话:15828808885

E.稻—鸭—鱼综合种养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可节省土地,实现天然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有效缓解人地矛盾,表现出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节能等多方面的作用,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的成效。稻—鸭—鱼综合种养技术是在传统的稻田养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利用鸭的摄食活动,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鸭频繁的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达到刺激水稻生长的目的,同时鸭的排泄物提高了稻田中有效N、P的含量,为水稻和田鱼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有机肥料。在稻—鸭—鱼共作系统中,鸭发挥着施肥、除草、除虫、松土的作用,稻田为鸭提供生活、栖息的场所。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本项技术体系成熟完善,集成创新了“稻—鸭—鱼”模式下稻田工程改造、种养茬口衔接、水稻栽培、鸭苗投放、水产养殖、稻田施肥、病害防治、水质调控和产品质量控制等应的9大配套技术,在四川省各稻作区进行示范推广,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稻田单位产出大幅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通过稳粮增收和提质增效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农商文旅融合,本模式在推广应用中已成为各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3.提质增效情况。稻—鸭—鱼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综合资源,较单纯种稻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水稻种植面积在减少8%—10%的情况下,实现水稻不减产;在此前提下靠增加水产品数量,提升稻米和水产品质量来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目前,平均亩产鲤鱼等水产品 75 千克,成品鸭 20 千克,亩产稻谷 500 千克以上,亩均利润达 2000元左右。

4.技术获奖情况。获2019中国水产行业·十佳绿色养殖模式奖项。

(二)技术要点

1.稻田的基本条件。选择水源丰富、阳光充足、无污染、保水保肥性较强,排灌方便的田块,并能防洪、防旱,每块稻田面积最好在 3 亩以上。田内水体溶氧 24 小时不低于 3 毫克/升,pH 6—8.5。

2.水稻品种的选择。

水稻选择株高中等偏上,株型集散适中,茎粗叶挺,分蘖较强,抗逆性好的品种,米质最好达到国颁二级米以上的优质水稻品种,如川优 6203、宜香优2115等。

3.稻田工程改造。

(1)稻田工程。以机械挖方为主,人工修整为辅助,主要是修建环沟和暂养池,整个环沟和暂养池面积约占整块田面积的8%—10%,田埂夯实不漏水。

环沟:紧挨田埂在田内挖一条宽1.5 米—2米环沟,环沟约占整块田面积的 7%,主要分两部分,其中紧挨田埂 0.4米—0.5米要与田面保持同一平面,作为土埂护坡区,环沟深度为 1.2米—1.5 米,环沟底部宽度 1 米以上,作为养殖区,环沟截面为梯形,上宽下窄,边坡适度并夯实,所挖泥土用于加高加固四周田埂,预计加高 0.5 米—0.6 米。

暂养池:长4米—6米,宽3米—5米,深1.5 米—2米,形状因地而异,以长方形最宜。暂养池要求水源充足,与环沟相通。

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均采用 PPR 管,排水管呈“L”型,一头埋于田块底部,另一头可取下,利用田内水压调节水位,进排水设施均需做好防逃。

(2)配套设施。进、排水口均需要用网片过滤以防敌害进入和鱼种逃跑,网片孔目视所养鱼规格而定,以不逃鱼,不阻水为原则。

安装拦鱼栅:拦鱼栅材料可选用木制、条编或网片等材料均可。鱼栅的孔隙或网眼大小,要根据所放养鱼种规格来确定,但必须保证不阻水,不逃鱼。拦鱼栅的高度一般高出田埂 0.2米—0.3 米,安装后凸面迎向水流(进水口凸面朝田外)增加过水面积,分散对拦鱼设备的冲击力。拦鱼栅的形状有“⌒”、“∧”、“一”等。为了安全,拦鱼栅要设两层,一层起拦渣作用,一层起拦鱼作用。

饵料台:每一田块安放 1 个—2 个饵料台,用直径 5 厘米的 PVC 管做成每边 1.3 米长的正方形,固定于环沟中。

鸭棚:在几块稻田的中间,选一个宽一点的田埂,用遮阳网搭建鸭棚,以做鸭只固定宿营地。

4.苗种放养。

(1)稻田消毒。鱼种放养前,对鱼沟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 200 克或漂白粉 20 克,兑水均匀泼洒。

(2)鱼种消毒。鱼种下田前用 2%—4%食盐水或 10 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等药物浸泡 10 分钟—20 分钟。

(3)仔鸭放养。仔鸭放养量:鸭品种为本地麻鸭,规格为 500 克—750 克的仔鸭每亩放养10 只—15 只。

(4)鱼种投放。鱼种投放量:每亩主养 5 克/尾的红田鱼300尾、5 克/尾的建鲤300尾、50 克/尾的鲫鱼 400 尾、100 克/尾的乌鳢 250尾,搭配放养尾重为400 克—500 克的草鱼 10 尾、鲢鳙鱼 20 尾。

(5)仔鸭、鱼种投放时间。仔鸭、鱼种于秧苗返青后放入大田中。

(6)投放鱼种应无病、无伤、体质健壮。

(7)运鱼水温和田水水温温差≤3℃,否则要调节水温。放养时要细致、快速、不伤鱼体。

5.饲养管理。

(1)养鱼饲料。

配合颗粒饲料:颗粒直径 0.5 毫米—3 毫米,粗蛋白含量≥25%。

农家饲料:蚕蛹、菜子饼、米糠、麦麸、豆渣、酱糟、酒糟等。

青饲料:浮萍、瓢沙、水草、旱草、豆叶、菜叶、苕藤等。

(2)饲料投喂量。

投喂量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一般为田内鱼种总体重的3%—6%。

(3) 投饲技术。

投料地点需固定在鱼沟内。饲料每天投1次—2次。第 1 次在上午7时—9时,第2次在下午3时—5时为好。青饲料应新鲜,以当天吃完为宜,次日投草前需将陈草捞去。浮萍覆盖鱼凼水面不可超过50%。先青饲料后配合颗粒饲料,不喂变质饲料。

6.稻田管理。

(1)水位管理。秧苗生长前期田水要做到薄水栽秧、活水返青,返青后水深控制在 6 厘米—8 厘米促进水稻分蘖;注意选择连续晴天保持水面比垄面底 10 厘米左右放水晒田。晒田结束后加深水位至15厘米—18厘米。水稻收割前 10 天—15天,降低田水,以鱼沟水面低于田面10厘米为宜,让鱼类集中在鱼沟内生活,便于水稻机械收割。

(2)水稻病虫害防治。稻田养鸭和鱼对水稻病虫害有生物防治作用。合理设置诱虫灯和性诱剂,采用绿色防控措施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如确需施用农药,也要选用对口、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严禁使用对鱼类高毒的农药品。

(3)施药方法。施药前,先疏通鱼沟,加深田水至7厘米—10厘米,粉剂趁早上稻叶沾有露水时用喷粉器喷,水剂宜在晴天露水干后以雾状喷出,应把药喷在稻叶上,尽可能避免药物落入水中。

7.鱼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鱼病发生时要及时对田水消毒,并投喂药饵进行治疗。提倡用中草药防病治病。

8.成鸭、成鱼捕捞。鸭子要在水稻抽穗扬花前上市,经过约75天的田间生长达到1500克—2500 克;当田鱼达到上市规格时,要及时捕捞上市,未达到上市规格的,可加深稻田水位继续养殖,有池塘配套的农户可将田鱼转入池塘继续养殖,或与低洼冬休田结合,可以延长水产品的上市时间,错峰上市。捕鱼前应先疏通鱼沟,缓慢放水集中捕捞。水稻灌浆时,将鸭一次赶出田地,集中捕获。

(三)适宜区域

全省稻作区。

(四)注意事项

1.注重品牌打造和农旅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2.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适宜规模化发展,集中连片,方能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3.经常检查拦鱼设施,疏通排洪沟,在雷雨之夜要加强巡视,防止洪水漫坎和鱼类逃逸。

4.注意选址,选择水源丰富、阳光充足、无污染、保水保肥性较强,排灌方便的田块,并能防洪、防旱。

(五)技术依托单位

1.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农科路 200 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李良玉

联系电话:028—82747214

电子信箱:651731776@qq.com

2.四川省水产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系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十二、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

A.池塘高效增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的基本情况。水体是水生动物生活的环境,水中的溶解氧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鱼、虾高密度养殖中,水中溶解氧的多少决定着水体容纳生物的密度,即使水质良好,但由于投喂饲料和动物排泄物带来的大量营养和有机物质,池塘也会出现低溶氧。因此,增氧显得尤为重要。使用增氧机可以有效补充池塘中的溶解氧,但传统的水车式、叶轮式增氧机只能提高池塘上层水体溶氧,却难以为池底提供充足氧气。

微孔管道增氧技术采用在池塘底部铺设管道的方法,把含氧空气直接输到池塘底部,从池底往上向水体散气补充氧气,使底部水体一样保持高的溶解氧,防止底层缺氧引起的水体缺氧。保证底部溶解氧含量的充足可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加快有机废物的降解,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活化池塘底质,保持水质理化因子的稳定,从而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减少用药,降低用药成本,提高养殖品种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养殖经济效益。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微孔管道增氧技术2005年开始在江苏省部分地区的养蟹池塘进行试验,经过4—5年的示范和推广,已经在鱼、虾、蟹等多个品种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目前,经过微孔管道生产企业和水产养殖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等的共同努力,已经在各种微孔管道的种类生产、配套材料、安装方式方法、功力配置、使用技术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安装和使用成本明显下降,养殖经济效益有较大上升,使用范围和面积快速增加,已经成为多种类型水产养殖增产增效的重要技术措施,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已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养殖人员充分肯定和认可。

3.技术提质增效情况。使用微孔管道增氧与传统增氧机相比,可平均节省电费约30%,池塘养殖的鱼、虾、蟹类等发病率平均降低约15%,鱼产量每亩提高10%,虾每亩提高15%,蟹每亩提高 20%,综合效益提高20%—60%,同时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养殖品种的生长速度。

(二)技术要点

1.材料与安装。微孔管道增氧系统包括主机、主管道和充气管道等部分组成。

(1)主机。选择罗茨鼓风机,因为它具有寿命长、送风压力高、送风稳定性和运行可靠性强的特点。罗茨鼓风机国产规格有7.5千瓦、5.5千瓦、3.0千瓦、2.2千瓦四种;日本生产的规格一般有7.5千瓦、5.5千瓦、3.7千瓦、2.2千瓦等。

(2)主管道。有两种选择,一是镀锌管,二是PVC管。由于罗茨鼓风机输出的是高压气流,所以温度很高,多数养殖户采用镀锌管与PVC管交替使用,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降低了成本。

(3)充气管道。主要有三种,分别是PVC管、铝塑管和微气孔管 (又称纳米管),其中以PVC管和微孔管为主。从实际应用情况看,PVC管和微孔管各有优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微气孔管曝气效果好,PVC管经打孔后曝气均匀度较差。

② PVC管材料组织容易。 PVC管在各种管道材料店都有经销,质量从饮用水级到电工用管都可。

③PVC管成本低。与微孔管配置要求相比,每亩成本约减少300—400 元(管子成本减少280元/亩,主机成本分摊后减少80元/亩)。

(5)安装成本参考。关于微孔管道增氧系统的安装成本,大概可分为四个档次,一是高配置:新罗茨鼓风机与纳米管搭配,安装成本1300—1500元/亩;二是旧罗茨鼓风机与国产纳米管(包括塑料管)搭 配,安装成本800—1000元/亩;三是旧罗茨鼓风机与饮用水级PVC搭配,安装成本500—600元/亩;四是旧罗茨鼓风机与电工用PVC管搭配,安装成本300—500元/亩。

2.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水质、水位调节。由于放养密度较大,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确保河蟹、青虾、鱼类等正常生长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调节好水质、水位。在水质调节方面,保持“鲜、活、嫩、爽”,10天至半月亩施EM原露1000毫升,吸收氨、氮,维持藻相平衡,促进物质良性转化,增强鱼、虾、蟹的免疫力。在水位调节方面,以注水为主,尽量减少换水频率,4月份前水位控制在50厘米左右,以提高池水温度,促进养殖品种生长,5—6月份保持70—80厘米,夏秋高温季节应保持在1.5米以上,以降低池水温度,高温期结束后,保持适中水位。

(2)水草管理。养殖河蟹的池塘,前期应尽量控制水位,抑制伊乐藻快速生长,如果伊乐藻生长过旺,5月份采取刈割措施割去伊乐藻上部20—30厘米,以促进伊乐藻新的根系、茎叶生长。

(3)饲料投喂。由于池塘载鱼量较大,如何进行科学投喂是关键,而饲料质量又是影响鱼、虾、蟹规格与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应选择粗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颗粒饲料投喂。虾蟹饲料,前期36%以上,中期30%—33%,后期33%—35%。投喂量按虾、蟹的体重计算,前期在6%—8%,中期 5%—6%,后期3%—5%;养殖鱼类的池塘,前期32%以上,中期30%—32%,后期28%—30%。并视天气、河蟹活动情况灵活掌握。养殖河蟹的池塘,有条件的单位和养殖户,可适当多投喂小杂鱼,前期新鲜小杂鱼,中期投冰冻鱼,后期冰冻鱼搭配玉米、小麦。

(4)增氧。由于池塘生物载重量较大,应及时开启微孔管道增氧。闷热天气傍晚开机至第二天早晨8时,正常天气半夜开机至翌日上午7时,连续阴雨天气全天开机,以保证池水溶氧充足。

(5)病害防治。每半月施用一次水质调节剂和底质改良剂等生物制剂,再每半月施用一次水体消毒剂(以碘制剂、溴制剂为主),高温期禁用消毒剂,每月投喂一次药饵(中草药、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为主),以提高抗病力。

(三)适宜区域

全省淡水养殖池塘。

(四)注意事项

1.主机发热。此问题主要存在于PVC管增氧的系统上。由于水压及PVC管内注满了水,两者压力叠加,主机负荷加重,引起主机及输出头部发热,后果是主机烧坏或者主机引出的塑料管发热软化。解决办法:一是提高功率配置;二是主机引出部分采用镀锌管连接,长约5—6米,以减少热量的传导;三是在增氧管末端加装一个出水开关,在每次开机前先打开开关,等到增氧管中的水全部出尽后再将开关关上。

2.功率配置不科学,浪费严重。许多养殖户没有将微孔管与 PVC管的功率配置进行区分,笼统地将配置设定在0.25千瓦/亩,结果不得不中途将气体放掉一部分,浪费严重。一般微孔管的功率配置为0.25—0.3千瓦/亩,PVC管的功率配置为0.15—0.2千瓦/亩。

3.铺设不规范。主要有充气管排列随意,间隔大小不一,有8 米及以上的,也有4米左右的;增氧管底部固定随意,生产中出现管子脱离固定桩,浮在水面,降低了使用效率;主管道安装在池塘中间,一旦管子出现问题,更换困难;主管道裸露在阳光下,老化严重等。通过对检测的数据分析,管线处溶氧与两管的中间部位溶氧没有显著差异,故不论微孔管还是PVC管,合理的间隔为5—6米。

4.PVC管的出气孔孔径太大,影响增氧效果。一般气孔以0.6毫米大小为宜。

5.高密度养殖鱼、虾的池塘,应配合使用水车式增氧机,使池塘水体的溶解氧均匀。

6.使用微孔管道增氧的池塘应适当增加苗种的放养量和饲料的投喂量,充分发挥池塘生产潜力。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水产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 系 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2.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联系人:杜军

联系电话:028—87955508

B.淡水池塘养殖水质工程化调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主要水产养殖生产方式,有重要的行业地位。目前,淡水养殖池塘面临环境污染与品质保障双重压力,传统池塘养殖调控能力弱,技术方法落后,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池塘养殖系统需要占用大量的水资源。由于水域环境恶化,自然水体自净能力差,随养殖废水排入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淡水池塘养殖模式升级迫切需要工程化调控技术。在所有的集约化养殖模式中,池塘养殖的设施化和装备程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生产过程主要依赖经验和劳力,对与质量和效益有关的关键环节的把握度很低,还没有脱离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无论从提高增产潜力还是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看,未来养殖业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先进适用的养殖设施的装备和运用。

量化调控技术是实现淡水池塘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实施精准化调控可以促进池塘养殖技术升级和生产模式的更新,可以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可以实现水产养殖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提高养殖设施的产出率,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和养殖生产者的收益,可以使养殖生产系统对水资源和环境条件的依赖度大大降低。许多缺水地区或者环境水域被污染地区,养殖生产条件将得以保障。可以为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实现用高效的物质条件装备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要求,有利于产业的升级和现代化发展,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本技术拟针对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产业发展水平低,养殖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大,养殖环境不可控等问题,通过推广池塘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和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系统构建技术,实现池塘养殖水质量化调控,达到“节水、健康、高效”的池塘养殖目标,并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示范推广,为全国性的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为淡水池塘养殖生产方式转变与模式升级发挥积极地作用。

本主推技术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推广淡水养殖池塘结构优化、功能布局、水处理配置等技术,构建生态养殖小区。

(2)针对主要养殖池塘的环境与排放特点,推广生态沟、生态塘、复合人工湿地等生态工程化技术,实现池塘养殖污染排放与水质调控生态工程化;

(3)推广“生态坡”、“复合生物浮床”、“生化滤床”等高效水处理设施,实现池塘水质可控;

(4)针对池塘水质管理特点,推广池塘养殖水质数字化调控管理系统,实现养殖水质管理“精准化”;

(5)推广池塘养殖“水质、水体藻相、水体溶氧、水层交换”等的调控工程技术和复合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实现池塘“量化调控”养殖。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08年以来,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全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生态工程化养殖模式系统,在全国养殖主产区推广20万亩,技术辐射300万亩以上,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3.提质增效情况。示范应用证明显示,该技术成果的综合经济效益都提高了10%以上,节水60%以上,减排50%以上。

(二)技术要点

1.生态化养殖小区构建技术。该技术包括淡水养殖池塘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淡水养殖池塘的形状、朝向、面积、深度、坡度、池埂、护坡等基础设施和进排水设施、道路、场地、办公、生活用房、水处理及生产设备配置等辅助设施优化构建技术;以及生态化池塘养殖小区建设功能布局与规划、水系构建与土方平衡等关键技术。

2.池塘养殖水质调控设施及其构建工艺。包括“生态沟”、“生态塘”、“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坡”、“复合生物浮床”、“生化滤床”等生态工程化技术及其适用于池塘养殖需要的构建工艺参数。

3.水质高效调控数字化技术。主要包括池塘养殖水质实时监测、养殖信息无线传输、环境预警、基于专家系统和环境信息调控养殖管理等技术,可针对池塘水质管理要求实现养殖管理“精准化”。

4.池塘养殖量化调控技术。主要为养殖池塘的水质、藻相、溶氧、水层等调控工程技术及其生态工程化设施构建技术等。包括基于复合人工湿地的池塘循环水水质与藻相调控技术、生态坡水质调控技术、高效生化设施水质调控技术、涌浪机水层交换技术、复合增氧调控技术等。

5.适应不同地区需要的“节地、节水、减排”池塘健康养殖模式。主要为针对不同地区养殖特点的“池塘排放水再利用模式”、“池塘节水型循环水模式”、“池塘生态工程化模式”、“渔、稻结合种养模式”和“养殖排放水净化模式”。

(三)适宜区域

全省淡水养殖池塘。

(四)注意事项

1.池塘养殖场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且成连片布局;

2.养殖场有一定的水电通讯条件;

3.养殖场有较好的组织管理结构,有一定技术素质的人员。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水产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45

联系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2.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联系人:杜军

联系电话:028—87955508

C.池塘微生态制剂水质调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养殖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粪便、残饵等分解容器,又是浮游生物的培育池, “三池合一”的养殖方式,容易造成“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生态失衡,造成水中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积,这不仅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而且成为天然水域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如何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是水产养殖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

2.提质增效情况。通过该技术的实施,能使发病率降低,产量提高,同时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养殖品种的生长速度、放养密度,减轻池塘养殖对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

(二)技术要点

1.种类和使用方法。

(1)光合细菌。菌体本身含60%以上的蛋白质,且富含多种维生素,促进水产养殖动物生长;它以光和热为能源,将水体中的氢分离出来,变有害物为无害物质,改良水质。水产生产上经常使用的为红假单胞菌。目前产品的剂型有水剂和粉剂两种,通常水剂的活菌含量为3×109个/毫升,而粉剂活菌含量为1×1011个/克。水剂加入抑制剂后有效期为3—4个月,而粉剂经特殊加工后有效期为12个月,生产上肥水时可与有机肥或无机肥混合后泼洒,调节水质时与吸附剂合剂使用效果较明显。

光合细菌宜掌握在水温20℃以上时使用。在水温28—36℃ ,pH偏碱(7.5—8.5)时,光合细菌生长较好。低温及阴雨天不宜使用。养殖户在使用光合细菌改善水质时,可选在晴天上午进行,光合细菌用沸石粉吸附后泼洒能提高使用效果。

在池塘使用时,每立方米水体2—5克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鱼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l—2克光合细菌对水后全池泼洒。虾池每立方米水体用5—10克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2—10克光合细菌对水后全池泼洒。用于饲料添加投喂鱼虾时,按1%的比例拌入。用于疾病防治时,可连续使用,每立方米水体鱼池用1—2克、虾池用5—10克对水后全池泼洒。在池塘施用粪肥或化肥时,配2—5克光合细菌效果更为明显,可避免肥料用量过大、水质难以把握的缺点,并可防止藻类老化造成水质变坏。

水瘦时要先施肥再使用光合细菌,这样有利于保持光合细菌在水体中的活力和繁殖优势,降低使用成本。此外,酸性水体不利于光合细菌生长,应先泼洒适量生石灰乳,调节水体pH为7左右后再使用光合细菌。

药物对光合细菌制剂的活体细菌有杀灭作用,因此不能与消毒杀菌剂同时使用。水体消毒需经过1周后方可使用。

成品菌液应先逐渐降温而后存放在温度较低(15℃以下)并有一定光照的地方(每天2小时以上),然后逐渐减少光照,再置于阴凉避光处。菌液开始发黑并有恶臭味可能是活菌死亡腐败所致,使用效果不佳。

(2)硝化细菌。是一种好氧菌,在水体中是降解氮和亚硝酸盐的主要细菌之一。主要有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2个类群,目前产品的剂型有水剂和粉剂两种,通常水剂的活菌含量1×109个/毫升,而粉剂活菌含量为1×104个/克。水剂有效期为7—10天,而粉剂经特殊包装后有效期在6—12个月。生产上硝化细菌繁殖速度较慢,20多小时才能繁殖一代,一般情况需投放后4—5天才可见明显效果,因此要提前使用。

(3)芽孢杆菌。是一种化能异氧菌,目前用于水产养殖业主要是枯草芽孢杆菌,产品剂型为固体粉剂,通常活菌含量在1×109—2×109个/克,有效期12个月左右,使用前要活化培养,采用原池水加少量红糖或蜂蜜,浸泡4—5小时后全池泼洒,泼洒时同时开动增氧机。

(4)蛭弧菌。噬菌蛭弧菌简称蛭弧菌,是一种寄生于其他细菌细胞内并能使其裂解的一类细菌,生产上主要用来净化水体,减少水体致病微生物数量,降低鱼虾蟹染病率和控制病害的发生。生产上运用的品种为嗜水气单胞菌噬菌蛭弧菌,产品剂型为水剂,活菌含量为1×109个/毫升。

(5)乳酸菌。是一种厌氧或微缺氧菌,pH值3—4.5仍可生长繁殖,在养殖动物的肠道内定植,合成维生素,辅助食物消化,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克服腐败过程,生产上作为饲料添加剂。

(6)双歧杆菌。是一种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7—50℃,pH值>8.0不生长,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治疗肠道功能紊乱,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在生产上可以用于鱼类、甲鱼等爬行类的饲料添加,增加免疫能力。

(7)放线菌。目前水产生产上运用的主要是嗜热性放线菌,对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降解及增加溶氧和稳定pH值有较好效果,尤其在甲鱼温室养殖运用更佳,与光合细菌合用效果更好。

(8)酵母菌。酵母细菌富含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适口性好,可促进养殖对象摄食,提高消化吸收率,增强抗病力。泼洒外用能有效分解溶于池水中的糖类,迅速降低水体中生物耗氧量,改善水质。

(9)EM。主要由光合细菌、乳酸菌群、酵母菌群、放线菌群、丝状菌群等5科10属80余种有益菌种复合而成,目前水产上只有7—8个菌种组成,在效果上尚未达到EM菌的设计要求。产品剂型以水剂为主,有效活菌数标准为2×109个/毫升。在水质恶化池塘可全池泼洒EM菌,增加溶解氧,降低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改善水质。EM和一般生物制剂相比,它具有结构复杂、性能稳定、功能齐全的优势。使用方法主要如下两种,一是饵料搅拌投喂,二是加等量红糖后加20—100倍干净水混合后全池泼洒。具体用量等参照各品牌说明书。

2.影响微生态制剂使用效果的环境因子。

(1)温度。温度是控制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微生物的生长受低温限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很窄,温度太高也会影响生长,高温可以达到致死点。使用微生态制剂一般要求水温不低于15℃,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效果越明显,25—30℃使用效果最佳。

(2)溶解氧。泼洒型微生态制剂为好氧菌,其呼吸需要氧的持续供应。大气中氧不容易进入池塘底部,因而,投放时同时开启增氧机,或结合对氧要求不高的EM菌一起投放。

(3)pH值。每一种微生物的生长有其最合适的pH值。一般pH值7—8时细菌生长最旺盛,如池塘水质偏酸时可采用投放生石灰或降酸微生物来提高pH值。

(三)适宜区域

全省淡水池塘养殖区域

(四)注意事项

(1)长期使用。微生态制剂的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其作用发挥较慢,长期使用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尽早使用。通过先入菌的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减少或阻碍病原菌的繁殖。

(3)禁止与抗生素、消毒杀菌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

(4)施用时注意菌体活力及菌体数量,一般要求含3亿个/毫升以上的活菌体,且活力强,同时注意制剂的保存期,随着保持期的延长,活菌数量逐渐减少,故保存期不宜过长,并且打开包装后尽快使用。

(5)有的微生态制剂使用前要活化培养。活化能让微生物迅速“复活”,活菌数量成倍增加,也能使菌迅速适应池塘水质条件,如芽孢杆菌。

(6)注意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硝化细菌在pH值<7或pH值>8.5的水体中繁殖速度会受到一定影响,最适范围为7.8—8.2,所以要控制好水体中的pH值,以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7)遇到水质败坏严重的发病池塘,水质处理时,先用大剂量活菌加维生素C、E等抗应激类的物质,把水质调控好后再施用药物效果好,而且稳妥。

(8)微生态制剂不是药物,一旦发生病害一定要用相关药物治疗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水产局推广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系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2.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联系人:杜军

联系电话:028—87955508

3.技术依托单位:成都通威水产科技公司

联系地址: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501号

联系电话:028—85188888

4.盐亭西部渔都农旅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杨小军

联系电话:13684015678

电子邮箱:543448856@qq.com

D.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鱼菜共生是一种涉及鱼类与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等学科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农业新技术,就是在鱼类养殖池塘种植蔬菜,利用鱼类与蔬菜的共生互补,池塘水面进行蔬菜无土栽培,将渔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进行池塘鱼菜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互惠互利。

池塘鱼菜共生生态养殖具有净水,降低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光合作用增氧;遮阴避暑;提高水产品质量;卖菜增收;减少水电药等成本投入;防盗;抑菌;景观工程等优势。

2.提质增效情况。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平均亩产能提高10%左右,节约水电成本投入约30%,鱼药成本投入50%左右,病虫害显著减少,鱼类品质有一定程度改善,综合生产效益可提高30—80%。

(三)技术要点

1.池塘养殖技术要点。池塘养殖以池塘“一改五化”技术为核心,“一改”指改造池塘基础设施,“五化”包括水质环境洁净化、养殖品种良种化、饲料投喂精细化、病害防治无害化、生产管理现代化等。

(1)改造池塘基础设施。

小塘改大塘:将用于成鱼养殖不规范的小塘并成大塘,池塘以长方形东西向为佳(长宽约比为2.5:1),面积10—20亩为宜。

浅塘改深塘:通过塘坎加高、清除淤泥实现池塘由浅变深,使成鱼塘水深保持2.0—2.5米,鱼种池水深1.5米左右,鱼苗池水深在0.8—1.2米。

整修进排水系统:整修进排水、排洪沟渠等配套设施,要求每口池塘能独立进排水,并安装防逃设备。

(2)水质环境洁净化。

①池塘水质的一般要求。

悬浮物质:人为造成的悬浮物含量不得超过10毫克/升。

色、嗅、味:不得使鱼、虾、贝、藻类带有异色、异味。

漂浮物质:水面不得出现明显的油膜和浮沫。

PH值:淡水PH 6.5—8.5。

溶解氧: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氧气必须大于5毫克/升,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毫克/升,保持水质“活”、“嫩”、“爽”。

②池塘水质调控。

生物调控:鱼菜共生调控,以菜净水,以鱼长菜;微生物制剂调控,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细菌,实现净水。以鱼养水,适当增加滤食性鱼类和食腐屑性鱼类投放量,改善池塘的生态结构,实现生物修复。保持池水活、爽、嫩,透明度在35厘米以上。

物理调控:合理使用增氧机: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天气炎热开机时间长,天气凉爽开机时间短,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负荷面大开机时间长,负荷面小开机时间短等。实现其增氧、搅水、曝气的作用。

加注新水:根据池塘水体蒸发量适当补充新水,有条件的地方可每半月加注新水1次;

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在养殖的中后期,根据池塘底质、水质情况每月使用1-2次。生石灰20-30千克/亩;沸石粉30-50千克/亩。

(3)养殖品种良种化。

主养品种:选择以优质鱼类(如优质鲫鱼、草鱼、斑点叉尾鮰、团头鲂、泥鳅、翘嘴红鲌、黄颡鱼等)主养品种的选择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市场性(适销对路)、二是苗种可得性(有稳定的人工繁殖鱼苗供应)、三是养殖可行性(适应当地池塘生态系统)。

养殖模式:池塘80:20养殖模式。

鱼种质量:各种鱼种标准参照已有的标准和鱼种质量鉴定标准执行。要求品种纯正、来源一致、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病。

鱼种规格: 主养鱼类规格整齐,重量个体差异在“10%”以内,搭养鱼类个体大小一般不得大于主养鱼类个体大小。

(4)饲料投喂精细化。

饲料的选择:饲料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口性,饲料要求新鲜、不变质、物理性状良好、营养成份稳定;饲料加工均匀度、饲料原料的粒度符合饲料加工的质量要求。

饲料投喂量的确定:限量投喂,根据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阶段营养需要量和配合饲料的质量水平确定每天的饲料投喂量。

日投饲量=鱼的平均重量×尾数×投饲率;全年投饲量=饲料系数×预计净产量。

(5)病害防治无害化。

①疾病的预防。优化池塘养殖环境:在养殖的中、后期根据养殖池塘底质、水质情况每月使用环境保护剂 1—2 次。合理放养和搭配养殖品种,保持养殖水体正常微生物丛的生态平衡,有效预防传染性暴发性疾病的流行。

②切断传播途径消灭病原体。严格检疫: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及监督,防止水生动物疫病的流行与传播。

鱼种消毒:入塘前对鱼种消毒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食盐(浓度2%-4%,浸洗5-10分钟,主要防治白头白嘴病,烂鳃病,杀灭某些原生动物、三代虫、指环虫等)、漂白粉(浓度10克/米3—20克/米3,浸洗10分钟左右,能防治各类细菌性疾病)。

饵料消毒:水草用6克/立方米水体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分钟,经清水冲净后投喂;陆生植物和鲜活动物性饵料用清水洗净后投喂。

工具消毒:网具用10克/米3硫酸铜溶液浸洗20分钟,晒干后再使用;木制工具用5%漂白粉液消毒后,在清水中洗净再使用。

食场消毒:及时捞出食场内残饵,每隔1—2周用漂白粉1克/米3,或强氯精0.5克/米3,在食场水面泼洒消毒,或在食场周围挂篓或挂袋消毒。

③流行病季节的药物预防(3—9月)。

体外预防:食场挂袋挂篓。

全池遍洒:每隔半月用生石灰30克/米3等消毒。

体内预防:选用中草药(每100千克鱼用大黄30克、黄芩24克、黄柏16克、小苏打30克)粉碎后拌饲投喂。

④增强鱼体抗病能力。放养优良品种:选择抗病力强、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来源一致的养殖品种放养,严禁放养近亲繁殖和回交种类。

投喂优质适口饲料:投喂营养全面、新鲜、不含有毒成分,并通过精细加工,在水中稳定性好、适口性强的饲料。

免疫接种:注射疫苗,使鱼类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⑤严禁乱用药物。使用水产养殖用药应当符合《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5071—2002)。

(6)生产管理现代化。了解当年鱼价走势,分析明年市场;结合本地实情,设计出鱼计划;放养优质鱼种,合理使用饲料;落实生产计划,加强生产管理。

2.蔬菜栽培技术路线。

(1)浮架制作工艺。

①平面浮床。

a.PVC管浮床制作方法。通过PVC管(50—90管)制作浮床,上下两层各有疏、密两种聚乙烯网片分别隔断吃草性类鱼和控制茎叶生长方向,管径和长短依据浮床的大小而定,用PVC管弯头和粘胶将其首尾相连,形成密闭、具有一定浮力的框架。

综合考虑浮力、成本和浮床牢固性的原则,以75管为最好。

此种制作方法成功解决了草食性、杂食性鱼类与蔬菜共生的问题,适合于任何养鱼池塘。

b.竹子浮床制作方法。选用直径在5厘米以上的竹子,管径和长短依据浮床的大小而定,将竹管两端锯成槽状,相互上下卡在一起,首尾相连,用聚乙烯绳或其他不易锈蚀材料的绳索固定。具体形状可根据池塘条件、材料大小、操作方便灵活而定。

表1  Pvc管材、竹子单个浮床(4m*1m)制作成本对照表

管材

规格

价格(元)

数量(个)

胶水/
铁丝(元)

弯头(个)

单价

(元)

人工

(元)

网片(元)

合计(元)

年投入(元)

pvc

75毫米*3.8m

16元

2.5

0.9

4

1.2

12.4

7.7

65.8

16.5

竹子

大竹子

就地
取材

4

0.3

0

0

22.3

7.7

30.3

10.1

通过表1可以看出,PVC材料浮床(4m*1m)约需65.8元/个,按使用年限平均每个浮床年投入约需16.5元/个,在就地取材,无需运输购买的情况下,竹子材料浮床(4m*1m)制作,约需30.3元/个,按使用年限平均每个浮床年投入约需10.1元/个,竹子浮床较PVC管材浮床节约6.4元/个·年,成本相对较低,但规范性、美观性、牢固性方面稍差,且容易变形、进水,竹子较重,管理麻烦。

c.其他材料浮床。凡是能浮在水面的、无毒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浮床如废旧轮胎、泡沫、塑料瓶等,可根据经济、取材方便的原则选择合适浮床。

d.立体式浮床。在PVC管浮床的基础上,在其长边和宽边的垂直方向分别留2个和1个以上中空接头,用PPR管或竹子等具有一定韧性的材料搭建成拱形的立体框架。

e.三角形浮床。在PVC管浮床的基础上,在其长边和宽边的45°方向分别留2个和1个以上中空接头,用PVC管或竹子等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搭建成三角形立体框架。

(2)栽培蔬菜种类选择。栽培蔬菜种类应选择根系发达,处理能力强的蔬菜瓜果植株,利用根系发达与庞大的吸收表面积,进行水质的净化处理,我们开展鱼菜共生养殖主要选择品种为空心菜。

空心菜属蔓生植物,根系分布浅,为须根系,再生能力强,性喜高温多湿环境,蔓叶生长适温为25—30℃,温度越高,生长越旺盛,采摘间隔时间愈短;喜充足光照,对密植的适应性也较强,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其喜肥喜水,需肥量大,耐肥力强,对氮肥的需要量特大。

我国池塘养殖鱼类生长旺季主要在5—9月份,水温在22—30℃,生长迅速,代谢旺盛,每天消耗大量的饲料和产生较多的粪便,残饵和粪便经过一系列氨化分解反应转化为水体的氨氮,这也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植物的固氮作用,可以将水体中得氨氮转化为无毒硝酸盐和氮气,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而空心菜生长旺季与鱼类同期,且生长迅速,喜肥喜水,尤其是对氮肥需求量特别大,池塘富营养化环境为其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而空心菜的快速生长,正好解决了夏季池塘水体富营养化,达到净水的目的,又可以增加收入,降低水质改善投入,一举多得,是池塘鱼菜共生理想种植品种。

养殖户也可以根据生产和市场需要,选择其他蔬菜,一般夏季种植绿叶菜类有空心菜等,藤蔓类蔬菜有丝瓜、苦瓜等;冬季种植蔬菜有西洋菜、生菜等。

(3)蔬菜栽培时间。空心菜、丝瓜、苦瓜等夏季蔬菜,4月下旬以后,水温高于15℃时开始种植;西洋菜等秋季蔬菜,10月下旬以后,温度15℃以上时,开始种植。其他蔬菜种植品种根据生长季节和适宜生长温度栽种。

(4)蔬菜种植比例。由于夏季池塘养殖鱼类生长迅速,代谢旺盛,每天消耗大量的饲料和产生较多的粪便,残饵和粪便经过一系列氨化分解反应转化为水体的氨氮和其他营养废弃物,氮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藻类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造成池塘淤泥富积,水色发黑或变绿,气味发臭,耗氧增加,池塘水质过肥,引起养殖鱼类病害多发。

池塘种植蔬菜就是消耗水体有效氮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较肥的池塘适合开展水上蔬菜种植,水质越肥,种植蔬菜比例越高。可以通过水色、气味、底泥深度和养殖年限来确定养殖池塘是否适合种植蔬菜,一般精养池塘,养殖周期3年以上,水色黄褐、褐绿、油绿、黄绿色的池塘水质较肥,适合开展蔬菜种植。

不同肥瘦程度池塘蔬菜种植面积参考比例,详见表2。

表2  池塘种植鱼菜面积比例参考

池塘

类别

池塘

年限

养殖单产

(亩)

水体、底泥颜色

透明度

淤泥

深度

参考种植比例

备注

普通
池塘

3年以下

800千克

以下

水色浅,清淡

50厘米以上

10厘米以下

0%—3%

根据各个参考指标,可以在参考种植比例周围上下浮动,但种植比例最好在20%以内。

精养
池塘

3年

800千克

水色茶色、茶褐色、黄绿色、棕绿色等

30厘米以下

30厘米以上

3%—5%

精养
池塘

5年

1000千克

水色较浓,颜色黄褐色、褐绿色、深棕绿色,有腥臭味,底泥颜色黑

20厘米以下

40厘米以下

5%—10%

精养
池塘

5年以上

1000千克以上

水色浓,颜色发黑,铜绿色等,底泥颜色黑,有腥臭味

10厘米以下

50厘米以上

10%—15%

(5)蔬菜栽培技术方法。

主要采用移植的方式栽种。

如PVC标准浮床可采用扦插栽培、种苗泥团移植和营养钵移植等方法进行池塘蔬菜无土种植,后两种采用营养底泥作为肥料,成活率较高。

扦插栽培指直接将空心菜种苗按20厘米—30厘米株距插入下层较密网目,固定即可。

营养钵移植主要是将蔬菜种苗植入花草培育钵,将钵内置入泥土(塘泥),按20厘米—30厘米株距放入浮床。

泥团移植主要是指将蔬菜种苗植入做好的小泥团(塘泥即可),按20厘米—30厘米株距放入浮床。

营养钵和泥团移植方法成活率较扦插栽培方法高,而后者最省时省力。

(6)蔬菜收割技术方法。每次采摘的时候应做好记录,包括收获池塘编号、池塘面积、收获蔬菜面积以及产量、处理方式(销售或者投喂),销售收入以及投入量等。

空心菜等蔬菜采摘,当株高25厘米—30厘米时就可采收,采收周期根据菜的生长期而定,一般10—15天采收一次。

其他蔬菜根据生长状况适时采收。

(7)浮床清理及保存。在收获完蔬菜或者需要换季种植蔬菜时,应通过高压水枪或者刷子将架体上以及上、下两层网片上的青苔等杂物清理掉,阴凉处晾干;若冬天未进行冬季蔬菜种植应将浮床置于水中或者将其清理加固处理后,堆放于阴凉处,切不可在室外雨淋日晒。

(8)捕捞。一般使用抬网捕捞,捕捞位置固定,而鱼菜共生浮床对捕捞没有影响。如拉网式捕捞,可将浮床适当移动,对捕捞影响也不大。

3.水上蔬菜对池塘水质影响分析。通过对比试验得出,鱼菜共生试验池塘在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高锰酸钾指数、总氮、总磷含量方面均较对照池塘有明显降低,而同一池塘中距离蔬菜种植区域越近各个指标检测含量越低,反之则高,充分说明了池塘开展蔬菜种植对水塘水质的重要改善作用。

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应本着操作方便和发挥蔬菜调控水质作用最大化的原则,按照带状对鱼菜浮架进行布局,间距3—5米,带状固定,可整体移动,根据需要灵活调控水体内富营养化区域。

(三)适宜区域

全省精养池塘,尤其是老旧池塘。

(四)注意事项

1.上下两层网片要绷紧,形成一定间距,控制蔬菜向上生长和避免倒伏。

2.蔬菜种植品种应多样化。

3.浮架应呈带状布局,可以整体移动,以便根据需要变换水域和采摘。

4.及时收割蔬菜,避免蔬菜水中腐烂和影响后续生长。

5.注意对水上蔬菜生产方式的宣传,实现卖菜增收。

6.加强对水质变化的观察和监测,了解实施效果。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水产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系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2.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联系人:杜军

联系电话:028—87955508


第四部分  资环技术

十三、冬水稻田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

(一)技术概况

1.技术基本情况。冬水稻田即全年只种水稻,冬闲期田内蓄存一定水量的农田,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丘陵和盆周山地区约有近600万亩,约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1/5。这类稻田土壤冷浸,通气性差,土体结构不良,还原性强,常累积有毒有害物质,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能力差,部分有效养分缺乏,常常诱发水稻坐蔸,导致水稻减产10%—20%,严重时高达50%以上,其大部分为中低产田。针对冬水稻田的土壤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改善稻田土壤不良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可使其转变为高产稳产田,并发展多种生产方式,其增产和发展潜力巨大。

该技术通过承担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16)(201503118)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907),开展冬水稻田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研究工作。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明确了冬水稻田土壤主要障碍因子,研究提出消除这些障碍因子的物理、化学和农艺等技术措施和配套水稻高产技术。形成针对冬水稻田障碍因子的耕作除障、物质消减、地力提升等单项技术,集成“厢式栽培+有机培肥+改良剂除障+合理秸秆还田”的耕作、培肥、改良配套技术模式。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自2016年以来,在泸县、隆昌市、翠屏区、富顺县开展冬水稻田抗逆品种筛选示范、土壤改良剂筛选示范、有机培肥示范、厢式栽培示范等,经过多年示范推广和不断改进,已形成较完备的综合技术措施,研制冬水稻田改良剂2个和水稻专用肥1个,筛选出了抗逆水稻品种6个,累计在示范区域开展技术培训20余次,培训3000余人次。针对冬水稻田障碍类型,应用抗逆水稻品种、厢式栽培、调酸改良、肥料优化和地力培肥等单项技术或集成技术,经改良后的冬水田稻田,可发展优质水稻和稻虾、稻渔、稻蟹等多种生产方式。2016年至今累计推广应用30万亩,年亩均节本增效316.72元。

3.提质增效情况。经改良后的冬水田稻田,可生产绿色优质中稻和再生稻,按照亩产600公斤稻谷,平均可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约30%,氮肥利用率提高5%—8%。对多年多点示范区应用成效加权平均,较非示范区亩均增产102.8公斤,年亩均节本增效316.72元。实现了冬水稻田农民增收、水稻增产稳产以及冬水稻田高效绿色利用。

4.技术获奖情况。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发表论文21篇,参编专著1部。该技术已列入《四川省2018—2020年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方案》(川农业函〔2017〕1034号)。《冬水稻田土壤改良技术规程》(DB51/T2498—2018)四川省地方标准于2018年5月31日发布实施。

(二)技术要点

综合性改良技术针对冬水稻田土壤冷浸,还原性强,有毒有害物质多,土壤有效养分缺乏,秸秆还田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厢式栽培、调酸改良、有机培肥和优化施肥等技术措施。

1.厢式免耕栽培技术。根据冬水稻田所处的潜育化程度确定开厢的宽度和开沟深度,潜育化程度较高的冲沟田,厢宽3.0m左右;潜育化程度较低的塝田,厢宽可在4.0—5.0m或更宽,长可根据田块形状而定。沟宽一般30cm左右,深度20—30cm,厢沟贯穿整个稻田。杂交中稻种植规格宜采用宽窄行种植,即窄行20—23cm,宽行45—50cm,窝距20cm,常规稻种植密度增加10%。

2.调酸补锌改良技术。使用碱性物质调节土壤酸性,补充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熟石灰每667m2稻田施用量:土壤pH<5.0时40—60kg;pH 5.0—6.0时20—40kg;pH>6.0时不施用。石灰在整田前均匀撒施于田面,并混入耕层土壤;硅钙肥每667m2稻田施用量:40—60 kg,整田时均匀撒施于田面;钙镁磷肥每667m2稻田施用量:30—50kg,整田时均匀撒施于田面,不需再施用其它磷肥;锌肥每667m2稻田施用量:0.5—1.0kg,选用硫酸锌或氯化锌,与水稻底肥配合施用。

3.地力有机提升技术。根据土壤肥力水平施用50—200 kg,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物料如鸡粪、牛粪、猪粪或商品有机肥等。秸秆还田量应控制在本田稻草量的2/3以内,稻草还田要杜绝不均匀施用,特别是局部堆积的情况出现。土壤有机质>40 g/kg的田块不宜施用有机肥、稻草还田、翻压绿肥等。

4.优化施肥与养分管理技术。根据稻田土壤肥力状况和生产水平,每667m2施N 7—11kg,P2O5 3—5kg,K2O 4—8kg。氮肥选用普通尿素或控释尿素,如选用控释尿素氮肥用量可减少15%—20%;磷肥选用磷酸一铵、过磷酸钙或酸性土选用钙镁磷肥;钾肥选用氯化钾。如选择复合肥料(含水稻专用肥或配方肥),应选用含氯型复合肥料。60%氮肥作底肥施用,20%氮肥作分蘖肥施用,20%氮肥作穗肥施用。选用控释尿素时,把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以总氮60—70%:30—40%的比例混合后作底肥一次施入;磷肥、钾肥全作底肥一次性施用。不同区域可根据土壤性质和水稻需肥特性适当调整底追比例。底肥在栽前耕整田时均匀撒施,做到肥泥相融;分蘖肥在水稻移栽后7—10天撒施;穗肥在穗分化Ⅱ期(拔节期)施用。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合理的技术措施加以改良和治理,能消减还原物质,改善冬水稻田土壤耕层条件,有利于实现冬水稻田的高效利用和绿色生产。

(三)适宜区域

适宜于四川丘陵、山地冬水田稻区。

(四)注意事项

在冬水稻田有机培肥地力上,并非有机肥料施用越多越好,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施用适宜用量且腐熟的有机肥料,严禁施入未腐熟的有机肥和沼渣沼液等。在水稻收获时避免稻草残体随意丢在一堆,造成局部过量还田,从而诱发水稻坐蔸。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都土壤肥料测试中心

联系人:陈琨、何权

联系电话:028—84504919

电子信箱:chenkun410@163.com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十四、秸秆高温好氧发酵生产商品有机肥料技术

(一)技术概况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四川水稻、小麦、油菜、玉米、高粱等秸秆产量大、分布广、茬口紧、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与省内部分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经多年试验,运用好氧微生物菌剂发酵技术,创新集成秸秆混配畜禽粪便高温好氧发酵腐熟生产商品有机肥料技术,实现了作物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料,并最终通过农户施用实现物质还田。该技术是将农作物秸秆通过机械粉碎后混拌一定比例的畜禽粪便、微生物发酵菌剂、发酵调理剂等物质后经工厂化设备好氧发酵成有机肥料,再经过筛分、计量、检测和包装等程序生产为商品有机肥料的一种利用技术。

2.提质增效情况。该项技术模式既可以打通种养循环通道,解决养殖业的畜禽粪便出路问题,也可为当前农业农村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实施提供大量的商品有机肥料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技术产品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作物产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等作用,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措施。该模式平均可实现秸秆有机替代化肥约15%—20%,降低成本10%—15%左右,增产1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

(二)技术要点

秸秆高温好氧发酵生产商品有机肥技术流程包括秸秆机械粉碎、物料配制、高温好氧发酵、陈化腐熟、筛分包装等技术环节。

1.秸秆机械粉碎。将作物秸秆收集后用秸秆专用粉碎机粉碎,一般长度以3—5厘米为宜,一般选水稻、油菜、玉米等秸秆为主,小麦秸秆由于木质素含量高,发酵周期相对较长。

2.物料配制。将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按一定的体积比例混合,通过调节物料比例控制混合料的C/N值在25:1—35:1范围内,然后,每立方米秸秆混合料加10—20公斤玉米粉或者麦麸、稻糠与1—2公斤秸秆发酵菌剂的混合物,最终调节混合物料水分控制在60%—70%,通过添加石灰等酸碱调理剂使混合物料的pH控制在5.5—8.5。

3.高温好氧发酵。采用条垛式的高温好氧发酵,将处理好的预混料通过铲车、布料机等机械堆积成宽1.5—2.5米、高1.2—1.5米的条垛,长度可依据生产场地而定;采用槽式高温好氧发酵,将处理好的预混料通过铲车、布料机等机械输送到发酵槽中。通常好氧发酵前3—5天为升温阶段,其后为高温好氧发酵阶段,结合外源氧气的输送,通过温度计观察发酵堆体温度达到65℃后,持续1—2天后,及时通过各式翻抛机翻堆,以此往复持续翻堆4—5次,大约10—20天可使物料的含水率达到35%左右,基本达到物料腐熟。如采用罐体式高温好氧发酵工艺,其发酵速度较条垛式和槽式发酵更快,时间更短,发酵过程控制也因罐体的设计方案不同而差异较大。

4.陈化腐熟。将高温好氧发酵后初次腐熟的物料转移至二次陈化腐熟车间,进一步发酵腐熟,散发多余水分。最终使物料含水量低于30%,颜色变成灰棕色或有白色菌丝生长即可。

5.筛分包装。将二次陈化腐熟后的有机肥料粗产品通过筛分机进行筛分,一般筛网孔经3mm,过筛的物料经抽样检测达到NY525—2012标准后即可进行计量、包装,成为商品有机肥料产品。未过筛的物料则再次进行高温发氧发酵程度,重新腐熟。

如需要生产颗粒有机肥料,则在过筛后通过造粒机造粒,再经风干设备风干后再次进行筛分,过筛后的物料经抽样检测达到NY525—2012标准后即可进行计量、包装。

6.科学施用。商品有机肥料用量视具体土壤、作物和种植目的而定,通常用量为300—500公斤/亩,撒施后立即进行旋耕整地,使其与土壤充分接触,施用该有机肥料后化肥用量应酌情减量10%—30%。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于全省作物秸秆便于收集运输,同时周边建有商品有机肥料生产厂或者拟建商品有机肥料生产厂的区域。

(四)注意事项

经该技术发酵生产的商品有机肥料不宜与碱性肥料和硝态氮肥混合施用。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联系人: 秦鱼生  曾祥忠

联系电话:028—84504919

电子信箱:shengyuq@126.com、xzhzeng@163.com

十五、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四川是农业大省,也是产生秸秆的大省,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26.6万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49.1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493.7万吨,油料产量362.6万吨,因此秸秆产出量巨大。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物,一般含粗脂肪1%—2%、粗蛋白3%—7%、粗纤维30%—40%、无氮浸出物30%—50%,钙、磷等微量元素丰富。因此,通过建设青贮氨化窖池和秸秆饲料储备库,配备秸秆加工机械,实施农作物秸秆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技术处理,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程度,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秸秆因丢弃、焚烧等不当处理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为草食畜禽养殖提供大量的粗饲料,稳定畜产品供给,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全省秸秆资源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盆地丘陵区,攀西地区和川西高原区秸秆资源较少。成都平原地区秸秆资源年总量达1482万吨,约占秸秆资源总量31.9%,秸秆资源种类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川东北地区秸秆资源年总量达1720.57万吨,约占秸秆资源总量37.1%,秸秆种类以玉米、小麦、水稻、薯类、油菜、花生为主;川南地区秸秆资源年总量达1130.50万吨,约占秸秆资源总量24.4%,秸秆种类以玉米、小麦、水稻、其他谷物、油菜、薯类为主。上述区域秸秆资源均有不同程度的饲料化利用,通过本项技术的推广示范,可有效降低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成本,提高饲用品质,进而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程度。

3.提质增效情况。本技术示范推广中,采用粉碎、揉搓等物理方法,氨化、碱化等化学方法,青贮、发酵等微生物方法处理,利用配套窖池、储备库及秸秆加工机械等装备,扶持并组建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实行秸秆饲料产品的工厂化生产。通过“秸—饲—肥”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包括作物种植、秸秆收集、饲料加工、畜禽规模化养殖、有机肥生产等支撑环节,实现农作物秸秆饲料产品的商品化。

(二)技术要点

1.高水分秸秆饲料化利用。玉米、水稻等青秸秆,首先采用粉碎、切短、揉搓等方法预处理。粉碎、切短长度一般牛羊要求3—5cm,猪等则要求1—3cm,如有条件,尽可能切短至2cm以内,便于后续青贮利用。揉搓处理使用秸秆专用揉搓设备,要求秸秆丝化率达90%以上,破节率达95%以上。

含水量在65%—75%,含糖量大于1.0%—1.5%鲜重(含糖量不足需补充玉米面等淀粉)的玉米、水稻等青秸秆用于加工青贮饲料。秸秆经前述预处理后,压紧、压实,装填于青贮窖、青贮袋中,或者采用裹包设备裹包青贮。其中青贮窖贮存需在切碎的同时装填,装填原料要均匀,并与压实作业交替进行,一次装填厚度不得超过30cm,利用压窖机或其他大中型轮式机械压实,保证密度达到750kg/m3以上,原料装填压实后,料顶形成里高外低,且物料高出窖口30cm以便排水,一般使用厚塑料膜封闭窖顶,并压紧压实,密闭封窖。封闭1个月即可开窖饲喂,取料需根据养殖场日粮需求确定,随取随用,且取料后需立即封闭窖口。

含水量在55%—65%的玉米、水稻等秸秆用于加工黄贮饲料。秸秆经前述预处理后,装入窖中,装填过程中需加入0.5%—1%的玉米面等淀粉,且装填至距离窖口50—80cm时开始喷洒少量清水,其他贮藏及取用操作同青贮。

为了提高饲料品质,在青贮和黄贮装填的同时可加入微生物菌液。菌液一般选用乳酸菌、酵母菌、黑曲霉菌、芽孢杆菌、戊糖片球菌等商品化菌剂。青贮可直接稀释添加,黄贮则需与玉米面等制成复合菌液添加。菌剂一般要求每克干粉活菌数大于100亿,调制好的菌液以50—200mL每吨物料的比例投入,其他操作同青贮及黄贮。

2.低水分秸秆饲料化利用。含水量在15%—25%的小麦、水稻秸秆,经前述预处理后需进行氨化处理。氨化处理按每100kg干秸秆添加用尿素调制的含氮量6%—7%的水溶液20—40kg,物料与尿素溶液混合均匀,装填及保存操作同青贮,密闭保存5—10天进行氨化,物料颜色呈现褐黄色、发亮,有浓郁的糊香味,质地松散柔软即为氨化较好,敞开晾晒2—3天后即可饲喂。

(三)适宜区域

四川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域。

(四)注意事项

无。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林超文、许文志、朱永群

联系电话:028—84790328

电子邮件:lcw—11@163.com、xuwenzhi_herb@126.com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 帮助说明|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苍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240001 蜀ICP备11026878号-2 川公网备5108240200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