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苍溪县“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中共苍溪县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2-12-05 字体: [ ]

“十三五”时期,是苍溪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时期。为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根据《苍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制定《苍溪县“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强农惠农政策,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幸福美丽新村为载体,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8.0637亿元,年均增长5.2%(现价,下同);实现农业增加值27.8亿元,年均增长4.0 %;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8元,在2010年基础上净增5365元,年均增长12.7%。我县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四川省现代农业重点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乡村旅游示范县。

(一)做大优势产业规模,增收保供能力明显提升。坚持“1+3”优势产业发展思路,以猕猴桃为领军、畜牧生态养殖为主导、中药材为特色、苍溪梨等小水果为传统的优势支柱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35.2万亩,比2010年12.3万亩增长1.87倍,年产量10.2万吨,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建成世界红心猕猴桃原产地、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年出栏生猪94.8万头、家禽448万只、兔30.6万只、牛2.3万头、羊3.1万只,畜牧业产值达到20.89亿元,建成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罗汉果、川明参、丹参、黄精、白芨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3.5万吨,产值2.3亿元;改造提升梨园9万亩,形成15万亩种植规模,年产值3.1亿元;林产业基地达到20万亩,林业总产值23.42亿元,比2010年增长32.2%。稳定粮食播面90万亩以上,油料播面30万亩以上,复种指数达250%,全县常年粮食产量稳定在35万吨以上,油料总产量稳定在4万吨以上,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发展“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四位一体乡村旅游,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3个,梨博园被评为省级示范休闲农庄,白鹭湖水利风景区创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柳池新农村文化园创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白鹤乡文家角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二)做长农业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坚持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农旅文一盘棋,着力推进三次产业链融合发展,产业层次和效益显著提升。坚持“大园区带小庭园”, 推行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带”千亩园、种植园“套”养殖园、产业示范园“联”农户标准园“群园联动”模式,加强以农户为主体建设庭园经济,实现“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产业格局,全县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6个、千亩现代农业园区65个,全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 50万亩。创新“大园区+小业主”、“五保+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壮大户、户建场、场入社、社接企、企连市”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24家、各类专合组织457家、家庭农场148家、种养大户3500户、社会化服务超市55家。

(三)做优农业产品品牌,农业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制定苍溪梨、红阳猕猴桃生态有机果生产标准、原产地保护、品牌保护制度,建成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加大农产品品牌质量认证力度,新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39个,获得国省名牌农产品认证5个,苍溪红心猕猴桃、苍溪梨获“中国驰名商标”,苍溪红心猕猴桃获“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和国际农博会、西博会金奖。被列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率先在全市县区开办“京东苍溪馆”,苍溪红心猕猴桃进入东南来及欧盟市场。

(四)做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实现通乡公路“黑色化”,农村公路行政村通畅率达100%,新改建乡村机耕道3100公里,建成农村入户路210公里。启动乐园水库建设。连续5年被列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整修塘库堰977 口,新改建机电提灌站206处,解决农村14.7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实施土地整理项目42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被评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推广农业种植、养殖、加工机械4.6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79.2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23.9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58%,建成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造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8%,创成全国天保工程示范县、省级生态县。完成农网改造 286个村,农村通讯、电视等网络实现全覆盖。建成三会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成新农村综合体1个、幸福美丽新村 63个、聚居点58个,建成农村廉租房512套,农村“四改”率达75 %,赢来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会、全省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流动现场会、全市“三大建设”推进会在我县召开,《“三园共融”建“四美新村”》经验在全省推广,创成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和首批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培育县,歧坪镇创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五)做深农业农村改革,农村发展活力明显提升。抓住被确定为全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县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县、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和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县的机遇,完成县级和39个乡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推进“七权同确”,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并进入颁证阶段,全面完成农村集体林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确权颁证1506个,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颁证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加快推进。全县流转耕地24万亩、林地2.5万亩。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社31家,益民农村资金互助社“自治互助”经验被《人民日报》推介。引进贵商银行、绵商银行,农村信用联社改组农村商业银行。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823笔、1.9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3亿元、贴息5800万元;发放产业扶持周转金560万元,集体经济扶持资金840万元,贫困户产业发展以奖代补资金2193万元。兰池村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将军村 “一会六员”乡村治理机制受到省委书记王东明充分肯定。

(六)做实扶贫解困攻坚,三农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编制完成《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县级实施方案》,坚持“六个精准”,探索走出一条精准扶贫、综合治贫、全域脱贫的新路子。2014年省上核定我县贫困村214个、贫困人口95223人,同年10月启动实施“八大行动”,加快推进脱贫攻坚。2015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 5311户、17599人,“十二五”期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1326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7.16%。白驿镇岫云村创新“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扶贫模式被《人民日报》报道。我县创新推行的“三大金融扶贫机制”得到省委书记王东明肯定性批示,并在中央深改办《改革情况交流》推介。《苍溪县深化农村改革,助推脱贫攻坚》经验在全省深化农村改革助推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上交流。


第二节 “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收入水平横比较低。“十二五”以来,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全省以及全国的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2011年至2015年我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市、全省、全国的差距分别由56.3元、1289.9元、2138.3元增加到106.4元、1707.4元、2796.4元。主要原因是我县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较弱,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农民从业的技能水平、财产性增收的贡献度等比较低,新业态、新产业发展不足。特别是我县农村贫困面大,进一步拉低了全县农民收入的整体水平。

(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虽然我县在灾后重建和“十二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但由于我县幅员面积广,受自然、区位等因素的制约,部分边远乡镇、村组交通、饮水、能源、环卫、广电、通信、防灾减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建设、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建设和维护成本高,自然灾害易发频发损失大。从县域来看,乡镇之间、乡镇内村组之间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

(三)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从种植业来看,我县大力发展红心猕猴桃领军产业,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但中药材、林产业等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和龙头品牌。从养殖业来看,“一猪独大”格局依然存在,肉牛羊土鸡水产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来看,“重建轻管”现象突出,部分建成园区效益不明显、带动力不强。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看,不少经营主体自身实力、经营水平和带动能力较弱,还没有形成更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四)农村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十二五”以来,灾后重建等特殊政策支持力度大幅减弱,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虽然我们启动实施了“五大投资战略”,但由于上级项目资金投入大幅缩减、我县对外招商引资吸引力尚未真正形成等多重因素叠加,以及社会资本、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力度还不够,导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投入依然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农村贫困问题比较突出。2015年底,我县仍有贫困人口19227户61581人,贫困发生率为9.47 %,比全国、全省分别高3.77、3.67个百分点。特别是由于少部分贫困户贫困程度深,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因病、因灾、因残、因学等多重因素很容易致贫返贫。同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制约因素增多,部分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足,依然是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短板。

(六)农村综合改革进展较慢。“七权同确”进展不平衡,确权登记颁证不彻底、不到位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不完善,承包土地、林地等规范有序流转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单纯的租赁仍然是产权流转的主要方式。推进改革试点试验的力度不够,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不多。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动力还未完全成为各方面的务实行动。


第三节 “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


(一)宏观政策利好的机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系统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重大部署,其中蕴含诸多利好机遇。我县被列入秦巴山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东西部对口协作帮扶,国家司法部、省委组织部等中央省级部门定点帮扶,将会赢得强有力的资金项目和人才支持;被列入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将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特殊的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扶持。

(二)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我县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双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农业已由自然经济再生产扩展到适度规模化再生产,已由单纯的种养业生产发展到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价值开发,必将加快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同时,我们更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发展动能的接续转换,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在以红心猕猴桃为代表的农特产品产加销等方面,带动新经济、新产业的大推动大发展。

(三)区位条件改善的机遇。我县地处秦巴山脉南麓,位于成都、重庆、西安、兰州四大省会城市中心地带,也是国家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的连接纽带,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发展的许多重大举措将在我县形成辐射叠加效应。同时,我县已经步入高铁时代,渝新欧班列大通道开通,广南高速建成通车,京昆高速复线、绵万高速、苍溪通用机场即将开工建设,为我们融入发达经济区协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苍溪农业“走出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不断出台和落地,尤其是一系列农业和农村重大专项改革试点试验,必将为我们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会分享到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同时,我县被列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全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省级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县,具有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必将为我们化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深层次矛盾提供有力保障。

(五)优势后发蕴藏的机遇。我县具有“苍翠欲滴、溪流潺潺”的生态自然资源优势,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对自然清新的生态产品、安全放心的农产品需求潜力巨大,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大有可为。同时,我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投资饱和、效益下降,愈来愈多的工商资本已把投资农业作为优先选项。特别是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越来越多的外出成功人士已把返乡创业作为重要选项,返乡创业正在梨乡厚土掀起高潮。


第四节 “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宏观经济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产业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与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我县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之后,长期支撑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在消减、制约因素在增多,农业发展高成本、高风险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趋紧的“双高双紧”矛盾日益凸显。

(二)产业发展新趋势的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对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固有的思路举措、政策体系和从业人员、干部队伍等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挑战。我县农业弱质产业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大部分产业仍处于产业化经营初级阶段,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链条短,有品牌无规模,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业经营主体整体实力较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发达地区“同台竞技”压力较大。

(三)基础设施新提升的挑战。因面广底薄、投入有限,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特别是边远乡镇、贫困相对集中乡镇的乡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仍然较差,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种“望天田”的历史尚在延续,一些基层群众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及“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地方环保意识淡薄,秸秆燃烧、畜牧粪污乱排、生产生活垃圾乱扔等现象仍未禁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依然滞后,农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脱贫奔康新部署的挑战。决战全面脱贫、决胜全面奔康,主战场都在农村。今后五年,我们面临着脱贫、奔康两大历史重任统筹谋划、同步推进的重大部署。我县属国定贫困县,农村贫困“面大、人多、程度深”特点突出,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突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突出,集中连片和“插花”贫困问题并存,物质贫困和能力贫困问题并存。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一些地方的土地管理粗放甚至撂荒。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推动农村产业扶贫、可持续奔康的任务还很艰巨。

(五)广大群众新期待的挑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农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期盼越来越高,对基层党委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新的目标要求后,农村广大群众将会产生新的期盼和要求,这对于县、乡镇、村各级组织宣传合理预期、引导合理预期、实现合理预期,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围绕“2344”发展方略,坚持“1+3”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指引,着力在推动扶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全域新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上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加快推进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发展活力。以持续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为动力,以农村“七权同确”为基础,以各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依法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林地等资源流转,积极稳妥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有序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变农村闲置资产为资源,变“沉睡的资源”为流动的资本,释放农村发展内在潜力,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二)坚持协调发展,补齐发展短板。积极探索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坚持区域攻坚与精准施策双轮驱动,找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扶贫攻坚的结合点,统筹推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均衡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突破发展“瓶颈”,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引领发展方向。依托苍溪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无工业污染的自身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坚持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产品安全、附加值高的绿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坚持做大做强猕猴桃、畜禽水产养殖、中药材、苍溪梨、优质粮油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发展空间。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积极推动和参与“苍(溪)阆(中)南(部)仪(陇)”协同发展,加强与发达地区在人力资源、技术交流、试验示范和农业商贸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工商资本、农科院校、龙头企业、电商企业进军我县农业农村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五)坚持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建功立业的重要方向,让农民群众更加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两方面入手,挖掘农民增收潜力,规范土地流转,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快试点步伐,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第三节 “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农业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功能充分发挥,生态、生活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双倍增”;农业总产值达到61.4亿元,比2015年新增13.3亿元,年均增长5.5 %;农业增加值达到34.8亿元,比2015年新增7亿元,年均增长3.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比2015新增6952元,年均增长10%。

(二)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坚持“大园区+小庭园”发展模式,到2020年,全县建成并改造提升现代农业园区536个,核心面积达到30万亩,辐射带动88万亩,85%以上农户建有户办庭园经济,建成全国特色农业强县。组建1家猕猴桃产业集团,引进培育2家国家级、4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培育500家农民专合社、1000家家庭农场、1万户业主大户、1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全县耕地流转面积占总耕地面积50%以上,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流转面积70%左右。建成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新增科技研发机构2家、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3家、农业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0%、65%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广面达98%、95%、90%以上,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率达7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与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占防治面积比例达40%以上,重大动物疫病常年群体免疫密度达95 %以上、有效免疫抗体达80 %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 96%以上。建成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省科技扶贫在线示范县,科技支撑特色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214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水平全面提高,幼儿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推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每个行政村建成标准化卫生室,配备1名合格乡村医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参合率达99.3%,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基本建成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乡镇、村(社区)全部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级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80%以上,本地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95%以上。建成中心村43个、聚居点148个,幸福美丽“四好村”覆盖率达96%以上。

(五)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村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内外联动、务实高效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农村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到2016年底,农村承包土地等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到2017年,农村各类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全面完善;到2020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金融制度及其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相关制度和机制基本成熟定型。


苍溪县“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15年

2020年(预期)

2016-2020年

备  注

名称

单位

绝对数

绝对数

年均增长   (%,现价)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048

14600

10

15300

11

16000

1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48.1

61.4

5.5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27.8

34.8

3.8

猕猴桃产业种植面积

万亩

39

50

5.6

猕猴桃产业产值

亿元

13

25

18

雪梨产业种植面积

万亩

16

20

5

雪梨产业产值

亿元

3

5

13.3

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

万亩

3

20

113

中药材产业产值

亿元

0.2

100

99

蚕桑产业种植面积

万亩

1.2

2

13.3

蚕桑产业总产量

6000

10000

13.3

蚕桑产业产值

亿元

1.5

2.6

14.7

蔬菜产业种植面积

万亩

10

30

40

蔬菜产业总产量

万吨

20

60

40

蔬菜产业产值

亿元

1

3

40

生猪年出栏量

万头

94.8

120

5.3

年出栏生猪产值

亿元

14

16

2.9

肉牛年出栏量

万头

2.3

10

67

年出栏肉牛产值

亿元

5

8

12

肉羊年出栏量

万头

3.1

5

12.3

年出栏肉羊产值

亿元

2

5

15

土鸡年出栏量

万只

448

500

2.3

年出栏土鸡产值

亿元

25

30

4

水产品年产量

万吨

1.3

5

57

水产品年产值

亿元

2.6

10

57

粮食播面

万亩

90

90

0

粮食产量

万吨

36.74

42.3

3

油料播面

万亩

29.4

30

0.4

油料产量

万吨

5.3

6

2.6


第三章 工作重点


第一节 “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产业和区域布局


按照按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将我县农业大体划分为“十大”产业带,即:建设东(溪)文(昌)红心猕猴桃、国道212线特色养殖、龙山片区药材苗木及珍稀林木、北部山区核桃、苍巴线苍溪雪梨、两江流域(嘉陵江、宋江)优质粮油、低山区魔芋、县城近郊有机蔬菜、亭子口库区梨花观光和环县城休闲农业“十大”产业示范带。

(一)优质粮油产业

1、发展目标:优质粮食面积稳定在90万亩,产量达到42.3万吨,其中:水稻33万亩,产量21.8万吨;玉米25万亩,产量10万吨;小麦28万亩,产量10.5万吨;杂粮4万吨。优质油料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6万吨,其中油菜面积20万亩,产量3万吨;花生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

2、产业布局:以陵江、元坝、歧坪片区为中心建立25万亩优质稻谷、15万亩优质玉米产业带;以五龙、三川片区为中心建立20万亩专用小麦产业带;以东青片区为中心建立8万亩优质花生产业带;以东溪、文昌、龙山片区为中心建立15万亩优质(双低)油菜产业带,以加工原料为主的5万亩“双高”油菜产业带和10万亩优质红薯产业带。

(二)猕猴桃产业

1、发展目标:建成猕猴桃基地面积50万亩,其中标准化基地20万亩,庭院猕猴桃10万亩,野生猕猴桃利用基地20万亩,总产量40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

2、产业布局:低海拔(500米以下)以黄肉和绿肉为主栽品种的猕猴桃种植带,中海拔(500-800米)以红肉为主栽品种的猕猴桃种植带,高海拔(800米以上)以绿肉为主栽品种的猕猴桃种植带。龙王三川红心猕猴桃产业带:包括龙王、三川、石门、雍河、新观等乡镇,合计7.9万亩;五龙永宁红心猕猴桃产业带:五龙、永宁、白桥、浙水等乡镇,合计9.1万亩;歧坪元坝红心猕猴桃产业带:包括歧坪、元坝、云峰、白驿、中土、月山等乡镇,合计8万亩;文昌石马红心猕猴桃产业带:包括文昌、石马、漓江、岳东等乡镇,合计10.5万亩;东溪红心猕猴桃产业带:包括东溪、石灶、桥溪等乡镇,合计9万亩;三溪口海沃德产业带:包括三溪口林场、龙洞乡、高坡镇、黄猫乡,合计5.5万亩。

(三)畜牧产业

1、发展目标:出栏生猪150万头、肉兔500万只、家禽2500万只、牛5万头、羊11万只,存栏毛兔500万只、蛋禽500万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70%以上,生猪三元杂交面达98%,禽、兔良种面达98.5%,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2、产业布局:发展生猪重点乡镇为陵江、云峰、元坝、歧坪、龙山、东青、文昌、东溪、龙王、白鹤、五龙、永宁、岳东、白桥、运山、鸳溪、禅林、八庙、唤马、白驿、月山、漓江、河地、双河、三川、石门、新观。发展肉牛重点乡镇为陵江、云峰、元坝、东青、龙王、岳东、五龙、三川、中土、雍河、高坡镇、八庙。发展肉羊重点乡镇为东溪、三川、岳东、唤马、石马、新观、雍河、漓江、桥溪、高坡、龙洞、黄猫、石门。发展家禽(土鸡)重点乡镇为陵江、东青、文昌、五龙、白鹤、永宁、白桥、亭子、浙水、石门、三川、漓江、白驿、石马、桥溪。发展兔产业重点乡镇为元坝、东青、东溪、运山、白鹤、石灶、漓江、彭店、白山、白桥。

(四)中药材产业

1、发展目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川明参4万亩、丹参3万亩、瓜蒌2万亩、罗汉果3万亩、银杏3万亩、葛根1万亩、白芨1万亩,黄精、天麻、百合等3万亩,产量达到20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

2、产业布局:以龙山、文昌、运山、石马、河地、双河、彭店等乡镇为主发展川明参;以元坝、东青、龙王、白桥、五龙、永宁、白鹤、三川、石门、禅林等乡镇为主发展罗汉果;以歧坪、云峰、元坝、五龙、漓江、龙王、雍河等乡镇为主发展白芨、黄精、天麻;以陵江、云峰、元坝、歧坪、岳东、唤马等乡镇为主发展瓜蒌、丹参。

(五)苍溪雪梨产业

1、发展目标:建成梨标准化基地20万亩,建成日处理鲜果500吨自动分级线一条和库容6000吨气调保鲜库,实现运输产值500万元。

2、产业布局:巩固发展以陵江镇、云峰镇为中心的南部早熟梨区,以龙山镇、运山镇、文昌镇为中心的东部晚熟梨区。苍溪雪梨产业主要布局在陵江、云峰、禅林、元坝、漓江、月山、文昌、运山、岳东、龙山、河地等乡镇。

(六)小水果产业

1、发展目标: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1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3亿元。

2、产业布局:各乡镇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发展晚熟柑桔、晚熟李子、桃、枇杷、杏子、樱桃等水果。大力引进优新、高抗品种,低海拔种植早熟品种抢市场,高海拔种植晚熟品种占领市场。以运山、黄猫、高坡、五龙、永宁等乡镇为主发展晚熟李子;以陵江、云峰、元坝、东青、白鹤、八庙、禅林等乡镇为主发展晚熟柑橘和早熟桃子;以陵江、云峰、东青等乡镇为主发展优质葡萄、樱桃、枇杷。

(七)林业产业

1、发展目标: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珍稀树木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林下种养基地达到20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35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超过3000元。

2、产业布局:重点在北部山区发展核桃产业,打造东溪、桥溪、高坡、黄猫、龙洞、漓江、新观、龙王、三川、鸳溪等基地乡镇10个,每年新植核桃1.5万亩。大力发展珍稀苗木花卉产业,打造龙山、双河、河地、月山、运山、元坝、白桥、禅林、东青、中土、云峰、陵江等基地乡镇12个,每年新发展1万亩。

(八)蔬菜产业

1、发展目标: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总产量达到60万吨,精菜净菜占同类产品总量50%以上,商品蔬菜面积12万亩,实现蔬菜生产总值3亿元。

2、产业布局:以城周和场镇为中心建设稳定商品蔬菜基地。嘉陵江、宋江沿岸500米以下低海拔河谷的陵江、云峰、元坝、歧坪、东青、中土、鸳溪、浙水等乡镇发展早春喜温蔬菜,五龙、永宁、白鹤、东溪、高坡、三川等700米以上高海拔山区发展高山冷凉越夏蔬菜。以运山、新观、龙山、文昌、石马、河地等乡镇为主发展魔芋。以白驿、元坝、歧坪等乡镇为主发展生姜。

(九)渔业产业

1、发展目标:全县有效养殖水面达到20万亩,实现产量5万吨,产值突破10亿元。

2、产业布局:在嘉陵江、宋江大力发展江河生态鱼养殖,在陵江、石门、永宁、白桥等乡镇,沿河沟两塝、一级水源灌溉区、水稻种植区大力发展稻鱼、稻虾、稻蟹粮经复合养殖。建好亭子水利枢纽水产苗种增殖放流场、中华鳖原种场、两湖苗种培育场。


第二节 “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任务


(一)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农田,重点开展坡改梯、田型调整、农田排灌设施和田间道路建设,保护好具有生产、观光价值的自然梯田,加大土壤改良及地力培肥力度,扩大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稳定粮食生产,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和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推广综合增粮技术,巩固和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调整粮食内部结构,提升粮食优质化水平。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建设,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巩固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果,按照“全域园区”理念,科学规划建设综合性园区和各类专业园区,推进庭园与园区融合发展,构建园区全域覆盖的发展格局。支持和规范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完善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接机制。健全园区建管机制,加强建成园区管理,实施低产园区改造,提升园区现代科技示范、现代装备示范、农村改革示范、效益农业示范和农民增收示范水平,让群众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到2020年,新建或提升现代农业园区536个,其中万亩园区20个、千亩园区116个、百亩示范园400个。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以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塑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取向,大力推进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市场化融资,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全链条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户办庭园经济”,持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生产结构和品种品质结构,每年新增3万亩以上红心猕猴桃产业基地,建成中国红心猕猴桃博览园,组建1家猕猴桃产业集团,实现猕猴桃行业综合效益超10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心猕猴桃产业基地。鼓励多样化产业适度发展,打造猕猴桃百亿领军产业、生猪肉牛羊土鸡水产百亿主导产业、中药材百亿特色产业“三个百亿产业”。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耕农艺农机技术、良种良法良壤和种养加工流通相结合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组装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从环境、生产、加工、流通到餐桌全程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实现优势农产品的产加贮销等各个环节标准全覆盖。加大畜禽养殖设施标准化改造力度,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和生态养殖小区、畜牧园区建设。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力争每年通过“三品”认证25个。重点抓好优势区域和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化生产,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原料基地或标准化出口创汇基地。

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政企联动,集中打造苍溪优质农产品的区域龙头品牌。持续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基本实现农业主要产品、主要产区的全覆盖,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市知名品牌、市知名产品。通过参加各种展会和博览会、举办专场推荐会、利用现代网络传媒、电视广告集中展播等方式,指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加大品牌宣传推荐力度,大幅提高我县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实现“苍溪产品”向“苍溪品牌”转变。着力提升红心猕猴桃、生猪肉牛羊土鸡水产、中药材、雪梨等小水果等产品和品牌,形成一批在省内有绝对优势、全国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建立规划引领、规范管理、教育培训、政策扶持、创新驱动“五位一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体系,构建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农民合作社+产业发展领军人+农业产业化服务超市的“1+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全县形成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格局,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到2020年,全县农业企业达到90家、农民专合社达到700家、家庭农场达到100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家、市级以上示范专合社45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00家。

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支持农业企业开展“一村一品”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合同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经营组织形式,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增值收益。探索农村资产入股增收模式,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采取“保底分红+利润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依法利用撂荒土地、林场、水面、农房宅院等农村闲置资产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行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股权量化到户,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监管机构,加强植保植检、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卫生监管、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提高监管服务和技术支撑水平,完善农业投入品登记备案,实现源头可追溯、质量可控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化监管,全面推广“三入三化·智慧监管”,推行全产业链监管模式。抓好农产品加工监管,从源头上遏制质量安全隐患。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开展质量品牌和对标提升行动,抓好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村创建活动。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化“五个三”建设机制,重点加强田间渠系、高效节水灌溉和小型水利工程、机电提灌设施建设和土地综合整理,形成田网、水网、路网、电网、管网“五网”配套完善,建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大宗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72%。建成乐园水库重点水源工程和二郎关、西官水库抗旱水源工程,新建5座小型水库抗旱水源工程,推动亭子口灌区项目前期工作和中小型灌区建设项目,完成10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000口山坪塘维修整治、新建5000口蓄水池,实现新增灌面2.5万亩,新增节水灌面1万亩,中小型灌区水利用系数从原0.45提高至0.55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平方公里。加强嘉陵江、东河流域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建成县城应急备用水源。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按照“外快、内畅、高效、协调”总要求,以“1214”工程为主骨架,以县乡道改善提升、建制村村道完善为重点,推动农村公路网络加速完善畅通,彻底破除贫困地区交通瓶颈制约,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畅通水平,形成县域“三横三纵一环”骨干路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和专项资金,加大村组道路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建制村通硬化路、窄路加宽、贫困村农村公路向农业产业区和群众聚居点延伸等问题,力争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组道路硬化率达到70%以上,到2020年累计实施农村公路建设8141公里,其中县乡道改善提升1325公里、村组道路建设6816公里,实现所有建制村组道路硬化路达到70%以上。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电网升级工程,提高供电能力和电压质量,基本建成县域供电同网同价、网架同强、服务同优、管理同质的城乡电网体系,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电网改造升级,组有生产用电,户能安全用电。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农村水电等清洁能源,新建和改造户用沼气池3000口、集中供气沼气池10处。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积极实施光伏提灌站建设和改造,改造和提升水电站装机容量,大幅提高农村天然气使用覆盖率。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开展“宽带乡村”建设,以信息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无线网络建设,实现农村2G/3G/4G无线网络、公众WLAN有效覆盖。大力实施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升级和覆盖行动,全面提升农村宽带网络速度和覆盖面,到2020年全部行政村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全覆盖,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100%以上,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新型农村社区等重点区域无线WLAN实现有效覆盖。加快数字电视建设,实现行政村广播“村村响”,完成贫困户电视“户户通”,有线电视用户覆盖面达70%以上,电视综合覆盖面达到100%。

健全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服务向农业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基础建设,建立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建立全县自然灾害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加强自然灾害防御、救援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病、虫、草、鼠害预测预警体系,提升防控水平和能力。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救灾协同联动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防灾减灾。加强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和演练,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临灾避险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全域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深化全域新村建设思路。抓住省委、省政府启动第三轮新农村建设示范县等机遇,按照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面达标、全面小康、彰显特色“四全+特色”基本思路,深入实施旧村改造、强村富民、环境整治、强基铸魂“四大行动”,实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好”目标。坚持分类施策、整村推进,按照“四年集中建设、一年整体提升”总体时序,实行规划、任务、标准、资金、督导、验收、评估、提升“八个到村”,确保全县96%以上的行政村全面达标。

深入实施旧村改造行动。按照“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要求,坚持“建改保”结合,大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推行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抓好农村聚居点改造提升,完善农村道路、饮水、电力、通信、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抓好传统文化价值突出、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浓郁、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村落民居的保护、修缮与开发,加大对历史文物古迹以及古井、古树、古道、塔楼、沟渠、堰塘、小桥、林盘等保护力度。以建入户硬化路、建硬化院坝、建生态庭院、建户用沼气池、建人饮水井、建文化匾联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六建四改”为主要内容,采取村民自建、以奖代补等方式,提高农房配套设施水平。

深入实施强村富民行动。坚持产村相融,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围绕全县“1+3”优势特色产业空间布局,科学选择本村的农业主导产业,实现每个村建有1-2个增收致富主导产业,有1个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园,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1项以上特色主导产业项目,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户一业”发展格局。按照长短结合、种养结合、立体种养、循环发展、复合经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和绿色农业,提高土地、光照、农业废弃物等资源利用率、单位面积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加村民当期收入,夯实长期增收的基础。

深入实施环境整治行动。坚持完善设施、集中整治、健全机制相结合,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配套完善农村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健全村级公共卫生保洁员队伍,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逐步推进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加强农用废弃物回收和再生资源利用。全面治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物料乱放、棚舍乱搭、杆线乱拉、墙体乱涂、柴草乱堆、畜禽乱跑等农村“八乱”现象,积极引导农民打造“前庭后院、瓜果蔬菜、鸡犬相闻、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民居新形态,培养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深入实施强基铸魂行动。完善“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选优配强村“两委”带头人。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制定村规民约,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办村级农民夜校,加强农民思想文化、科学知识、实用技术等教育培训。建立农村志愿服务组织,适时策划开展节庆民俗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大力选树各类先进典型,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和渠道。广泛开展“平安乡村”、“平安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强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坚定扶贫攻坚目标要求。按照 “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目标要求,到2018年226个贫困村(含12个县定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61581人全部脱贫解困,其中2016年脱贫56个村、减贫21351人,2017年脱贫80个村、减贫21000人,2018年脱贫90个村、减贫19230人。通过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巩固提升,稳步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到2020年,全县建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深入实施“五个一批”攻坚行动。深度分析致贫返贫原因,因户制宜,分类施策,集中攻坚。对有劳动能力的,实施扶持生产发展和就业促进一批;对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难以配套的,实施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施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因病致贫返贫的,加大医疗救助扶持力度,实施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深入落实“六到村六进户”帮扶措施。认真编制和实施扶贫项目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按需选派各级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组,做到“七个一”帮扶力量到位;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增收产业,增强脱贫奔康“造血”能力;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加强贫困群众实用技术技能训,提高就业创业参与能力;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加快“安居扶贫”工程推进,保障群众最基本住房安全;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确保“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筑牢群众脱贫致富基础。

深入推进“行业扶贫重点工程”。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两轮驱动”,按照“党政总揽、合力攻坚,政府主导、社会动员,精准扶贫、综合治贫,群众主体、整合资源”原则,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农村安居、道路畅通、水利保障、电力信息、教育人才、卫生计生、精神文化、科技创新、生态建设、金融惠民、兜底保障等“行业扶贫重点工程”,精准解决贫困群众致贫返贫的突出问题,根本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问题,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能力。

完善扶贫攻坚工作机制。逗硬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创新扶贫投入机制,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贫困户加大自筹投入,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创新资产扶贫机制,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探索创新贫困人口资产收益扶持机制,增加贫困户财政性收入。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充分对接和深入落实中央省市部门单位定点扶贫、县级部门帮扶和干部驻村帮户工作,鼓励、引导、支持各种组织、社会人士参与“10.17”扶贫日、“以购代捐”等社会公益活动和扶贫志愿行动,形成“全党动员、县级指导、乡镇落实、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扶贫攻坚工作格局。

(六)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以被列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融资试点县、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快农村产权“七权同确”步伐,力争尽早全面、规范、彻底完成。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完善县、乡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放活土地的经营权。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充分享受产业链的增值收益。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形成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协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格局。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农村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坚持“人口转移区域化、人口集聚城镇化、农村建设社区化”总体思路,坚持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寻优县域城镇空间体系,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重镇、产业强镇和旅游名镇,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达标和质量提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保障特殊教育,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完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标准化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100%,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26万平方米,分级诊疗制度和贫困人口“九免一减一补助”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9%。以贫困乡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建设为抓手,整合建设多功能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39个、村(社区)农家书屋802个、公共阅报栏5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718个。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机制,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和站点(日间照料中心),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成立涉农专业服务公司。鼓励基层供销社采取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开展支农助农服务。深化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试点。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我县建立试验基地、示范基地、实习基地、专家大院,开展各类技术服务。在建制村和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农业服务超市。深入推进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粮食现代物流工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连锁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规划衔接,完善规划体系


按照“全域规划、多规合一”和“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加强本规划与广元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苍溪县“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专项规划的衔接,确保协调一致。县级农口各部门和各涉农部门要与本规划协调统一,抓好本部门、本行业“十三五”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围绕本规划提出的工作重点,编制和实施一批重点专项规划或专项方案。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和完善本乡镇“十三五”规划。每一个年度,按照本规划制定好全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年度计划或工作要点。


第二节 强化投资引导,保障资金投入


制定优惠政策,着力引进城市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发展,破解资金匮乏难题。坚持以抓工业的理念配套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政府先行搞好“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有利于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县级各农口部门和相关涉农部门应从项目符合上级投资投向、顺应社会资本投入方向、项目用地和资源等要素能够保障等角度,做好项目储备及前期工作,切实加大向上对接、申报、争取力度。坚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采取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强的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广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社会等多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以农村产权为纽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以及科技人员、企事业人员、机关事业干部通过产权流转,或以资金、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等要素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通过股份合作,形成新的产权市场主体,参与农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第三节 加强政策激励,强化创新驱动


政策是“三农”工作的“牛鼻子”。首先,建立健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1+6”政策体系,即“一个产业+一套班子抓、一项资金扶、一片基地连、一个龙头带、一个科研院所支撑、一个品牌占市场”。其次,要用好、用活、用足中央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以上级政策落地促进本规划的实施。最后,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研究、制定、完善我县的相关支农政策,努力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运用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直接奖励等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起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积极开展要村校合作、企校合作、园校合作,大力实施省级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试点,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支撑力强的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法人、村组干部和现代农业职业化农民,为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四节 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规划实施


坚持“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涉农部门各负其责的“三农”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目标管理,对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做好细化分解工作,制定年度或阶段性目标,围绕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指导,做好情况掌握分析,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对重点目标、重大工作实行跟踪督查。强化目标考核,采取单项目标、综合目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合理确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在乡镇、县级相关部门综合目标中的比重,以目标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真抓实干,并逗硬进行考核。强化党建保障,加大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等建设,为农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强组织、人才和作风保障。



中共苍溪县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二O一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 帮助说明|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苍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240001 蜀ICP备11026878号-2 川公网备5108240200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