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苍溪县教育局关于苍溪县第十八届... » 详情
苍溪县教育局关于苍溪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30号建议办理结果的复函
时间:2024-09-14 来源:苍溪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打印 关闭本页

李江龙、李佩莲等代表:

你们在苍溪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降低中小学课后服务收费标准”的建议收悉,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办理结果复函如下。

一、关于“切实规范课后服务内容,实现服务内容课程化”的建议

我局高度重视学生课后服务,印发《苍溪县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课后服务要与学校各类校园活动、综合实践、兴趣小组(社团)及“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锻炼”等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阅览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体育和艺术教育场馆设施等资源,充分发挥教师专长,主要安排学生自主阅读、体育锻炼、发展艺术特长等,还应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安排科普、创新教育、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综合实践等内容,也可进行作业辅导,但时间不超过1课时,严禁组织学科性集中教学或变相集体“补课”,严禁在课后服务期间上新课和组织统一考试。各学校在广泛征求家长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校园资源优势和体育美育“一校一品”建设,研究制定本校《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学生自愿选择、家长申请、班级审核、校长审定的程序申报,每学年变化一次。

每个社团活动实行“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每个社团每期有课程计划、每节课有课案。特色社团制定有校本课程。

二、关于“不断丰富课后服务资源,推动专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的建议

一是通过引进、招考为学校配齐配足音体美教师。二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级培训,实现音体美教师培训年度全覆盖。三是成立教师社团,要求全员参与,以培养1~2项体艺特长”为目标,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专业特长。四是加大力度引进退休教师、民间艺人、社会专业人士及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宽课后服务渠道,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五是大力实施体育美育“一校一品”建设,每个片区对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田径等传统体育项目分学段进行布点,做到校校有特色。六实行学生兴趣培养多元化。在课后服务社团选择上,每位学生至少参加1个艺术和1个体育社团,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必须上1节体育社团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锻炼。

三、关于“持续优化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做实教育惠民工程”的建议

我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费收费标准是县发改局牵头,根据省市相关文件规定,按照政府制定价格的程序和方法,参考周边地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费收费水平,统筹兼顾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和考察座谈会收集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县实际和学生家长负担能力制定的。成本调查情况如下:一是县城中小学每课时直接人工成本2.12元/生,每课时间接人工成本0.61元/生,每课时水电费0.20元/生,每课时各种耗材等费用0.58元/生,按照政府制定价格行为的程序和方法,合理分摊测算各项成本后,我县县城区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费单位成本调查测算结果为每课时3.5元/生,最后定价为每课时不超过3.5元/生,每天不超过2课时,每个月不超过140元/生;二是农村中小学每课时直接人工成本2.32元/生,每课时间接人工成本0.53元/生,每课时水电费0.10元/生,每课时各种耗材等费用0.59元/生,按照政府制定价格行为的程序和方法,合理分摊测算各项成本后,我县农村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费单位成本调查测算结果为每课时3.54元/生,考虑到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实际,最后定价为每课时不超过3元/生,每天不超过2课时,每个月不超过120元/生。

课后服务必须坚持家长和自愿的原则,严格实行“先服务后收费”,严禁教师在课后服务时间讲授新课,避免未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学生不能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严格要求教师对家长有时间照顾、有能力辅导而不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学生同等关注、同等关爱,认真批改其家庭作业,跟进辅导并积极与家长配合,加强学生安全管理,课外作业不加码。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课后延时服务费减免工作,把低保家庭子女、实事无人抚养学生、重点优抚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等贫困家庭学生作为减免对象,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享受课后延时服务。

关于财政补助课后延时服务费的问题,我局已多次向县级相关部门汇报,但因我县财力有限,目前尚不能实现。

再次感谢你们对全县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寇永伟  0839-5223917




苍溪县教育局

2024年8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 帮助说明|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苍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240001 蜀ICP备11026878号-2 川公网备5108240200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