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关于县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79号建议办理结果的复函
赵莉文、金昌福、胡锦、黄新福、马军、唐天娥代表:
你们在县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贫困边远山区教育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将结果复函如下。
一、关于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建议
增加投入、强化保障是提升我们贫困边远山区教育质量的基础。一是实施“总体规划、因校施策”工程。结合学校现状和学龄人口变化规律等因素,制定审查各校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苍溪县域教育基本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实施“城镇扩容增量”工程。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陵江镇中、陵江一小等县城学校,切实解决县城大班额和入学难的问题;全力推进歧坪小学、东溪小学、龙山小学、龙王小学、五龙小学、东青小学、运山小学等一批中心集镇学校改扩建项目尽快动工建设,争取早日投入使用。三是实施“乡村最美学校”工程。按照“乡乡都有标准中心校”要求,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实施农村薄弱、边远学校及教学点的改造升级,建好一批“小微”乡村示范学校,让老百姓子女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四是实施学前教育提升工程。以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结合2亿元学前教育债券资金的使用,改扩建一批农村学校附属公办幼儿园,高规格建设县城和农村中心集镇幼儿园。五是实施“筑巢引凤”工程。继续坚持在师范类本科院校中引进优秀毕业生来苍溪从教,平稳实现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接。六是实施信息化工程。启动实施第二期信息化工程,完成万兆光纤到县、千兆光纤到校、百兆光纤到班,100所学校专递课堂建设,真正实现校校之间互动教研、互动课堂。以“一师一课”“微课联盟”“智慧课堂”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提升,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去年以来,我们坚持视项目为最强力引擎、视找钱为最关键举措,已到位项目建设资金3.4亿元,同比增长21.2%;完成实验中学运动场、思源学校等重大项目建设任务,有力推进五龙小学、龙山小学、东溪小学、文昌小学、石马小学、龙王小学、歧坪小学等一批农村中心集镇学校建设,新建教师周转宿舍278套,新改扩建校舍及运动场近30万平方米,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亿元。推进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已经建成“明厨亮灶”标准学校90所;加强学校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防控体系建设,学校治安监控接入县教科局视频联网调度中心,全县学校建成与公安110联网的一键报警系统。
二、关于积极探索小微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我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0所,在校学生近8万人,其中学生人数不足100人的小微学校有5所,不足200人的小微学校有24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现有村小56所,在校学生1485人,主要集中在小学1-3年级。建好管好农村小微学校是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2018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广元市《关于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以创建“广元市美丽乡村学校”为契机,遵循“特色发展,文化育人”办学理念,坚持“在特色中发展,在发展中均衡”的策略,确立“一校一品、各美其美”的发展方向,促进农村小微学校内涵特色发展,建成了一批农村精品学校。
(一)文化引领,优化环境,建设美丽校园。农村小微学校建设在于坚持“发展”定位。我们努力改变农村小微学校的边缘化地位,以“发展”作为目标定位,坚持文化引领,通过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突出特色四个步骤高标准推进小微学校建设。一是以义务教育均衡创建为契机抓好达标建设。切实加大投入,促进学校办学条件建设达标,通过新建、改造、维修等手段,使学生运动场地、教室、寝室、食堂等达标,配足功能室,配齐各种教学设施设备。在公用经费上给予倾斜保底,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二是以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校环境和硬件建设。“文化的深度决定学校的高度”,我县在建设和发展农村小微学校的过程中,坚持将校园文化建设与项目规划进行捆绑推进,在校安工程、薄改项目、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到校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建设规范,努力构建独特的文化风格。近两年,两河小学、土鲤小学、马桑小学、龙洞小学、鞍子小学、万安小学、金斗小学等一大批农村小微学校通过50至300万不等的经费项目支撑,提升了学校物质文化水平。三是提出“十有”硬性建设指标,即有办学章程、有校训、有校徽、有校旗、有校歌、有校刊、有校园体育(艺术)节、有校史陈列室、有文化墙(走廊)、有优美环境,规范学校建设,提升农村小微学校办学品位。镇水小学的“三墙”(学校办学理念墙、学校校微展示墙、中华书法艺术墙)、“三廊”(师生书法作品展示廊、古今名家书画欣赏廊、国学精典颂读廊)、“三室”(礼仁孝勤国学思想为主题的教室、学校校史荣誉陈列室、学校书法教学创作室)、“三栏”(校园文化宣传栏、学校管理展示栏、常规管理展示栏)相得益彰,校园美丽和谐。
(二)特色引路,靓化品牌,促进内涵发展。农村小微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鲜明的办学特色。我们要求学校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掘本地历史,民俗文化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蕴藏的教育资源,认真分析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因人(学生)制宜,找准定位,搞好顶层设计,务必彰显特色,提炼学校独特办学品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一是通过发掘苍溪革命老区的红军战斗历史,打造突出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文化办学特色。二是发掘地方的民俗民风内蕴,打造发扬民间传统的舞狮、剪纸、高跷、腰鼓等民俗文化办学特色。三是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发掘师资潜力,发挥学校条件,打造培养学生爱好特长的艺术、体育、科技、劳动教育文化办学特色。全县小微学校深入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实现了从“千校一面”到“千帆相竞”的逐步改变。土鲤小学依托40亩学农基地形成劳动教育特色,镇水小学以书法写字教学课程开发为着力点形成翰墨文化特色,田菜小学师生借助宋江河畔的数里清葱竹林良好生态环境“学竹品,铸人品”朝气蓬勃。两河小学挖掘“字如其人、立德为先”办学理念的内涵,独具匠心打造了“书石、书廊、书园、书柱、书法广场”校园独特景点,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机制引导,强化管理,提升教育质量。农村小微学校的持续发展动力在于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通过建立提升农村小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帮扶机制、激励机制和视导机制,引导学校牢固树立质量立校、质量强校理念,强化管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建立质量提升的帮扶机制。以中心集镇学校或县城优质学校为引领,按照连片就近的原则,对农村贫困边远山区学校通过“强校引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帮扶模式,建立学科教学联合体、片区学校发展联盟,实现优秀教师、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成果共享。如两河小学与临近的规模大校龙王小学建立教学联合体,龙山镇鞍子小学与金斗小学两所小规模学校定期联合开展小班化教学研究活动。全县师资进行统筹,采用支教的形式帮助农村贫困边远山区学校开齐课程,通过教育信息化等手段开足课时。二是建立质量提升的激励机制。我县通过适当提高农村小微学校教师中高级职称、市县级骨干比例,在评优、评模、农村教师补贴发放和绩效考核方面适当倾斜等措施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对农村小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单列一类进行考核,实行德育、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质量分块考核,激励农村贫困边远山区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一育促诸育”格局,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升位。三是建立强化管理的督导视导机制。定期对农村小微学校进行督导,将控辍保学、师资配备、课程开设、办学条件和学校安全等列入督导内容,以问题导向,建问题备案和整改制度。定期开展教学视导,研究解决农村小微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督促与指导学校强化教育管理,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伏公小学、马桑小学、登高小学、龙洞小学、土鲤小学等一批小规模学校在2016-2017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考核中获得县级等次奖。寨山小学、田菜小学、六槐小学、鞍子小学、文林小学、两河小学、金壁小学等在2017年春季全市五年级抽考中成绩名列片区前茅。
(四)兜住底线,合理统筹,保证同步发展。为让村小学生同样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我局在村小的管理上具体采用了如下措施:一是学校管理采用中心校集中管理村小的模式,村小只是中心校的一部分,不把村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师资配备、人员分工、资源分配、资金投入等方面统筹安排。二是学生学籍管理由中心校统一管理,一方面减轻了村小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把村小学生纳入中心校集中管理,使学生管理更规范。三是村小教师管理与中心校教师同等要求,严格执行《广元市中心校常规管理50条》和《苍溪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实施意见》,每月一次督查教师的教学“六认真”落实情况(课前准备、备课、上课、听课、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反思、学生意见反馈等),期末教学质量与中心校同年级同比较、同考核、同量化。四是课程管理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特别是要开齐开足音体美等学科,对个别受条件限制的村小,部分课程开设不齐,采用定期到中心校集中上课(例如信息技术课、英语课)或者让中心校的专职教师送教。五是活动管理利用运动会、“六一”庆祝活动等契机,把村小学生和中心校的学生融入一起,一同参加活动,一同参加比赛,一同享受集体的快乐。
我县地处贫困边远山区,学校分布范围较广,建好管好农村贫困边远山区学校是保障农民权益和教育扶贫的需要,是维护农村孩子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我们将进一步增添措施,着力化解农村小微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难题,助推各级各类学校均衡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我县学校教育质量。
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多提意见。
联系人:罗晓斌,联系电话:5228341
苍溪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2018年7月30日